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兩岸衝突陰影下的半導體業

中台關係示意圖。路透社
中台關係示意圖。路透社

本文共140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近20年來,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僅供應鏈產值對GDP貢獻超過兩成,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力與持續發展,亦扮演著國家安全的關鍵角色。

雖然台灣多數民眾心中並不畏懼,但近來若干國際媒體形容台海情勢已達「兵凶戰危」狀態。我們認為「居安思危,料敵從寬」是維繫國家安全的基本原則。

如果未來兩岸出現嚴重衝突,半導體產業應該如何維繫其國際供需狀態不墜,相信是大多數台灣民眾高度關心的議題。

依據國內外重要智庫研判,兩岸衝突可能不會立即發生軍事戰爭,極有可能出現所謂「非戰爭的軍事行動」,譬如海空航運封鎖,關鍵原物料進不來、製造商品出不去,海底電纜、通訊網路、發電及供水設備遭受惡意破壞等。

試問當這種封鎖狀況發生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可以支撐多久?該如何防患於未然?又或者讓損失降至最低?在衝突結束後如何迅速重建?這些議題都是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應該再三思索與模擬,準備好因應之備案。

猶記1996年台海出現飛彈危機時,當時李登輝總統曾自豪地說,已備好「18套劇本」,民眾好奇的是,現有的國安單位對於兩岸出現軍事封鎖,準備了多少套劇本?

半導體產業是一條很長的供應鏈,世界上沒有一個單一國家,包括美國,可以包辦全部,遑論台灣。因為在這條產業鏈中,除了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還需要數以千計的大小原物料與維修組件,部分在台灣已有生產,但也有關鍵化學藥劑與機器零組件需要自日本、荷蘭等地進口。舉例而言,晶圓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氣體、前驅物、顯影液需要來自日本、EUV/DUV關鍵維修零件需來自荷蘭。

備用之機械與光學零組件可以在台庫存,但基於商業考量,供應商一般不會儲存超過六個月使用量;若干精密化學藥劑則因性質特殊,超過二個月即須棄置。因此,如果台灣海空運遭到超過三個月封鎖,關鍵化學藥劑進不來,晶圓製造可能停擺。

當台灣航運遭到封鎖、基礎建設受到攻擊破壞,為維繫訂單供應不斷,晶圓製造廠商如台積電(2330)、聯電、華邦電等,可能需要轉移部分生產訂單於國外分支據點。然而,目前台廠在海外的生產能量僅約一成,屆時恐怕無法全數承接。因此,如何增加台灣晶圓製造在海外生產冗餘,已成為當務之急。建立這些備而不用的冗餘產能,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政府如果不給予財務或稅捐支持,在商言商,廠商不可能自行投入產能投資,或投資後僅擱置,備而不用。

政府應與美國政府取得若干程度共識或默契,當台灣面臨非戰爭之軍事封鎖時,美國協助台廠迅速將半導體產能轉移至海外,包括在美國、日本、德國,甚至在中國大陸境內的生產基地,以避免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傷害。

當海空航運遭到封鎖或基礎建設受到破壞,台灣社會勢必人心惶惶,甚至謠言四起,股、匯、房市無量下跌,大量資金移轉國外,這種狀況僅靠新台幣5,000億元之國安基金,恐怕不足以因應,政府應釋出更多公共資源與利多政策,穩定人心。這些因應腳本雖屬機密,但應於國安兵推時事先擬定,以備不時之需。

產業營運維繫與事後重建之速度,關鍵在於重要人才。政府應與各大科技公司協商,編造關鍵人才名冊,除我國軍警情治單位外,或可請美國給予特別保護與安全撤離,以維繫狀況解除後之產業重建能力。

民間企業更應針對重要客戶,如蘋果、輝達、超微,擬訂於緊急情況下,短/中期因應措施,俾對其供應不斷,訂單不至於移轉。如此,這些廠商便將對中國大陸政府施壓,縮短台灣遭受封鎖時間。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半導體產業關乎台灣之國家安全,豈可不慎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對新金管會的期許
下一篇
兩大外送業合併 有違公平競爭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