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拜登經濟學的突破與困境

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歐新社
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歐新社

本文共141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一年多來雖已升息達5個百分點,但經濟表現異常堅韌;不僅並未出現預期中的衰退,且每一季都是正成長,在先進國家中一枝獨秀,就業也持續強勁。但美國民眾對經濟的感受卻恰恰相反,從2021年底以來各項民調一致顯示選民對拜登經濟施政的滿意度偏低。拜登為防止「笨蛋,問題在經濟」的魔咒再度應驗,近日終於高舉「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的鮮明旗幟,以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基於選戰需要,拜登必須拿他的經濟政策與共和黨的經濟政見相比較。40多年來歷任共和黨政府一直是以「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為施政主軸,主張大幅減稅、法規鬆綁及自由貿易。核心思維是「從上而下(top-down)」,以減稅來刺激投資,從而帶動就業及經濟成長。經濟學界則普遍稱之為「涓滴(trickle-down)」模式,讓經濟利益從企業一層層滲透到中產階級。

拜登經濟學則是反其道而行,宣揚的基本理念是「由下而上(bottom-up)」,甚至「由中而上」;透過落實1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數百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以及數千億美元以激勵清潔能源的「通膨削減法」,來激勵民間投資,帶動國內製造業擴張,創造高薪就業機會,讓民眾能夠以中產階級為起點。另一項作法則是「由內而外(inside-out)」,以產業政策來提升競爭力,以出口管制及友岸外包等作法來保持科技領先優勢,主要對象當然是中國大陸。

從拜登最近的宣示,以及兩年多來的施政,可以總結出「拜登經濟學」的三大支柱。第一,經濟成長的品質比數量更重要;不僅要使成長率更高,也重視成長能否使貧富差距縮小,且國內投資必須更聚焦於國安與環境等領域。

第二,產業政策上台,不贊成由市場分配資金流向,因為投資者未必會考慮氣候變遷、供應鏈脆弱,或地緣衝突等威脅。因此「拜登經濟學」主張透過法規、補貼及其他干預手段,指導民間資金轉向政府偏愛的部門。

第三,從貿易到外交政策,包括勞工權益、氣候政策與租稅服從等領域,都是以美國勞工為優先,而消費者利益與競爭原則並非「拜登經濟學」關切的重點。拜登雖未像川普一樣撕毀既有的自由貿易協定,但他無意訂定新協定。

深入探討「拜登經濟學」的要旨,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首先,政府干預經濟的範圍可能愈來愈廣。拜登與其他民主黨要員已經主張對煉鋁、鋼鐵、造紙、微電子、汽車零件及氣候科技等領域給予特別待遇;但美國其實並沒有能力自己供應所有的進口品。目前拜登競選連任的最大經濟難關,仍在於通膨仍相對居高,然而這套產業政策不僅無法在短期內降低通膨,還可能有反效應。

補貼半導體製造雖贏得國內的廣泛支持,但美國商務部表示業者要獲得補貼,還需符合一系列的其他目標,包括對員工提供幼童照顧,支付工會級的工資,雇用工會勞工,不得買回庫藏股或在中國投資,並與聯邦政府共享盈餘。附帶目標如此之多,難免使政策效果遭到稀釋。

至於拜登推動的「印太經濟架構」,目的是為了與區內國家針對勞工條件、氣候政策、租稅服從與反貪腐等領域進行合作,但並未讓這些國家能夠更容易地打入美國市場。對外國貿易夥伴而言,拜登這項主張並不是「胡蘿蔔與棒子」,而是「棒子再加棒子」,對亞洲夥伴毫無吸引力。美國在亞太區沒有一套積極主動的貿易戰略,只會造成真空狀態,使中國成為唯一選擇,美國反而將喪失影響力。

當然,影響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甚多,不能單單以此來推斷選局;但對「拜登經濟學」有基本的認識,並推演未來一年或五年美國的經濟政策方向,絕對有其必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碳費三子法須更周延細緻
下一篇
公糧收購及老農津貼案 審慎評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