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AI助攻普惠金融/電腦選投資標的 可靠嗎?

本文共1081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專題報導

金融機構運用AI技術,讓更多消費者可以享有便利的金融服務,但機器真的中性、不被人控制嗎?AI推薦給客戶的投資標的,真的是最佳標的嗎?背後有沒有一些消費者可能不知道的事?

這幾年金融業積極投入AI技術應用,更加進化的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ChatGPT,打從去年問世以來,更讓金融業感到驚艷,搭配金管會放寬金融業上雲規定,業者躍躍欲試,未來能提供的金融服務場景將更加多元。

例如,生成式AI可以讓個性化服務,從金字塔頂端的「私人銀行」客群,往下擴及到更多的普羅大眾,形同助推了普惠金融一把。

不過,啟人疑竇之處也在於,AI是否是出於自由思維,可自主演算,針對普羅大眾提出最適切的金融決策?

中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洪令家就提及,多年前她接受委託有關機器人理財的研究案,當時她就在思考,機器人理財建議的投資標的,真的是「電腦選的」?還是基金經理人作的決定?當時的疑問還包括,機器人真的完全不被人類控制嗎?

這些問題至今還未充分獲得解答,不過,她認為,在生成式AI即將大行其道的時代,AI的「可解釋性」變得非常重要。到底AI是怎麼思維問題的?為何會給出這樣的答案?負責提供AI服務的機構要能解釋。

金管會目前也在檢視機器人理財業務相關規範,尤其強調金融機構使用的模型、演算法的透明性及可解釋性。

普惠金融族群的資訊、資產,相對不豐沛,值得主管機關特別關切,AI提供的決策建議,是否暗藏業者的商業導購行為?

研發機器人理財的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表示,一般說來,「機器是你『餵』它什麼就吃什麼,如果一開始就有『偏差』,出來的結果也就有『偏差』」。

陳志彥說,他曾到一家銀行分享機器人理財,「銀行的人提及,有位客戶既是理專的客人,也是機器人理財的客戶,但他卻同時收到人類理專與理財機器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建議,一個叫他買進美股,一個叫他賣出美股,該怎麼辦?」

碰到這種情況,就看金融機構的抉擇了,有些銀行可能就會選擇金融機構自己想賣的商品。

另一個消費者不知道的事是,台灣的機器人理財大部分投資的商品是,ETF跟共同基金(Mutual fund),國外主要也是這兩種商品,但國外99%是買ETF,1%買共同基金,台灣則是反過來。

陳志彥表示,不能說是全部,但是大部分金融機構的機器人理財都是推共同基金,不是推ETF。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陳志彥說,ETF的內含管理費很低,大約0.1%,而共同基金則是2%。兩者之間的差異,看懂的人自然明白,但是法規沒有明文禁止,最可憐的還是不知情的消費者。

根據金管會資料,國內機器人理財業務連年攀升,截至2023年9月,已有17.3萬投資人,投資規模成長至75.5億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AI助攻普惠金融/生成式AI 扮賈維斯
下一篇
AI助攻普惠金融/創意右腦 有問必答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