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ard團隊靈魂人物紀懷新 回台談AI語言模型發展受關注

本文共1182字

聯合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即時報導

Google AI(人工智慧)大型語言模型Bard今年推出以來,廣受大眾關注,而Google Bard團隊中的其中一個關鍵靈魂人物,就是來自台灣的紀懷新,他是傑出科學家,帶領機器學習研究團隊進行大型語言模型、神經網路推薦系統等相關研究,Bard正是出自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

去年底,微軟投資的ChatGPT一推出市場,就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而Google也隨後在今年2月推出對話是AI服務Bard,雖然剛上線時,Bard在回答韋伯太空望遠鏡問題時出現了一些小失誤;不過,Google也積極強化Bard功能,不僅在今年5月的I/O大會上宣布將Bard移植到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 PaLM 2 上,7月也推出大型更新,支援包含繁體中文在內超過40種語言,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完成任務。

而Bard的背後,正是由紀懷新所領導的團隊進行研發。

紀懷新指出,大型語言模型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並存在已知五大限制,包含準確性、偏差性、人格化、偽陽性 / 偽陰性、惡意提示的刻意攻擊等。

首先,在準確性方面,在詢問複雜或講求事實的主題時,大型語言模型的回應可能未必準確;在偏差性方面,大型語言模型的回應可能反映偏見或呈現訓練資料中的特定觀點;在人格化的部分,大型語言模型的回,可能會讓人以為它有個人意見或感受;在偽陽性 / 偽陰性方面,大型語言模型可能對某些適合的提示不予回應,並提供不適合的回應;最後,也會有惡意提示的刻意攻擊,使用者也將持續尋找對大型語言模型進行壓力測試的方法。

面對這五大問題,Google表示,會持續致力尋求改善,此外,也將持續與政府機關、企業、大專院校等多方合作交流,共同研擬相關做法和標準,在運用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帶來廣大福祉的同時,設法降低風險。

紀懷新指出,大型語言模型發展變革現在仍然在早期階段,但是也帶來了許多變革,例如,十年前跟Android手機對話的時候,語言辨識率不高,但現在透過新的語言模型,AI已經能夠理解對話內容,這也改變了人們與AI的互動方式。

紀懷新所帶領的團隊,不僅開發Bard,也從從2013年起為YouTube、Google新聞、廣告、Google Play商店等Google產品帶來超過720項改進;在加入Google之前,他曾是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增強社群認知小組的區域經理及首席科學家,他也獲選為電腦協會院士(ACM Fellow)和人機互動學會院士(CHI Academy),也因在資訊視覺化研究貢獻獲頒20年的Test of Time Award。

紀懷新屬於Google美國總部團隊,談起此次回台,紀懷新說,自己也一年沒回來,這次回來台灣,主要是希望參與學術交流,同時也希望跟Google台灣的員工做一些交流,他認為,台灣在AI(人工智慧)領域有些發展潛能,希望能有一些貢獻。

Google傑出科學家紀懷新博士。圖/Google提供
Google傑出科學家紀懷新博士。圖/Google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PCB是什麼?軟板和硬板有何不同?盤點台股13檔概念股:一文看懂PCB產業投資價值
下一篇
新南向臺灣形象展雅加達落幕 台印尼共創9,000萬美元商機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