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78字
在台灣大選進入最後一個月倒數計時之際,大陸商務部15日突然公告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最終結論,認定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但卻未同時表態下一步將如何處理。
大陸商務部稱,這次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是根據大陸「對外貿易法」和「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有關規定展開。
大陸「對外貿易法」第40條規定,「國家根據對外貿易調查結果,可以採取適當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33條規定,如果被調查的措施或者做法被認定構成貿易壁壘,商務部應視情況採取以下措施:一、進行雙邊磋商;二、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三、採取其他適當的措施。
以當前兩岸關係,雙方要就此展開磋商絕無可能,大陸主動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性也不高。因此,大陸選在此時宣布調查結果,合理推斷,明年1月13日台灣大選結果將決定北京的下一步動作為何。
若選舉結果能讓兩岸關係出現轉圜,雙方就有機會重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就此展開磋商,這也是對台灣經濟與產業最有利的結果。
台灣對大陸構成貿易壁壘是事實,大陸商務部公布的調查報告就特別提到,台灣開放日本、紐西蘭、美國、智利等國蘋果進口,唯獨禁止大陸蘋果進口,光是蘋果一項產品, 大陸喪失的潛在出口額就達到6,000萬美元。
這份調查報告還提到台灣限制大陸汽車進口。報告稱,2022年台灣進口的汽車產品金額約71.8億美元,大陸同期對應產品出口額約563.5億美元。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大陸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與綜合競爭力位於全球前列,完全能夠滿足台灣市場需求。
如果台灣在短時間內被迫取消對大陸2,455項農工產品的進口禁令,台灣農工業恐將遭受巨大衝擊;但如果台灣對大陸這項調查結果依舊相應不理,北京單方面對台灣採取報復措施則是可以預期的。
台灣若要進一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包括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對進口產品或服務應一視同仁,不可因為來源地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的「不歧視」原則,應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若能透過兩岸協商,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爭取足夠的緩衝期,逐步取消台灣現行對大陸的貿易壁壘,甚至爭取部分影響重大的產品暫時不開放進口,這對台灣的產業和企業才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明年1月13日大選結果為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9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的「應通盡通」,仍是當前大陸對台經貿工作的大方向。在本周三例行記者會上,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也再次提出,「實現兩岸經貿正常化,是兩岸同胞共同心願,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台灣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後,長達20多年禁止同為WTO會員的中國大陸大批農工產品進口,這種不正常的雙邊經貿往來長達20多年。目前看來,這種作法已經難以持續,不管未來四年由誰執政都得面對,差別將只在於結束的方式和時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