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林毅夫提一關鍵因素 強調中國經濟不會日本化

本文共864字

聯合報 記者陳宥菘/即時報導

大陸疫後復甦不如預期,不僅債務問題頻傳、房地產價格跌不停、人口持續老齡化,近期信貸投放增加卻未成功刺激投資市場,外界關注日本泡沫經濟後「失落的30年」是否將在大陸上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此分析,日本資產負債表收縮的原因在於缺乏產業升級帶動增長,但大陸「仍有產業升級空間」,因此他認為「大陸經濟不會出現日本化的問題」。

據香港明報報導,林毅夫回顧,日本1990年代爆發泡沫經濟後,伴隨「廣場協議」簽訂使日圓升值,不少產業外移,加上美國迫使日本向其轉移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且日本政府亦放棄主導產業政策,「此後除了汽車工業,再沒有新增國際領先的產業」。

受限於缺乏領先產業,林毅夫說明,不能透過產業升級提高生產力,居民收入便不能增長,「企業和居民只能專注償還泡沫時期的借債,導致資產負債表收縮」。

與日本情況相比,林毅夫認為,中國「仍處發展階段,有不少產業升級空間」。此外,大陸人口多,在產業發展上擁有人才、市場優點,加上大陸硬體生產配套完善,帶來的優勢更多。他更指出,這些優勢現已體現在通訊設備、電動車等先進產業。

林毅夫表示,在大陸持續提高生產率水平、企業繼續增長的情況下,償還借債便不是問題。

報導指出,經歷逾十年發展,有分析認為大陸隨著人口和資本回報率下降,大陸未來經濟增速將會放緩,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未來五年的GDP增長率將降至4%以下。

對此,林毅夫認為,大陸經濟發展得益於「後來者優勢」,意即透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外來技術,帶動技術創新提升生產力,因此大陸至2035年前每年仍可以有5%至6%增長。

他接著指出,大陸2019年人均GDP是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於1946年、日本於1956年和韓國於1985年時與美國的差距水平,「他們(德日韓)在而後16年每年約有8%增長」。據此,若加上大陸在人力、市場和生產優勢有助生產力提升等考量,林毅夫預估,大陸經濟至2035年有每年增長8%的潛力。

不過,林毅夫提醒,相關增長潛力也受地緣政治影響技術進口,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為減少排放淘汰舊有技術等因素影響。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中國經濟仍維持一貫的樂觀看法。圖為林毅夫今...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中國經濟仍維持一貫的樂觀看法。圖為林毅夫今年3月在北京一場演講的資料照。(中新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廣東梅大高速公路塌陷24死30傷 20輛車墜落
下一篇
北京住房限購令大鬆綁 上海、深圳有望跟進放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