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ETF 20周年/規模太少會下市、換股是雙面刃 投資ETF前必看十大要點

標榜投資穩健的ETF,成交量不足時一樣存在著下市風險,圖為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標榜投資穩健的ETF,成交量不足時一樣存在著下市風險,圖為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2169字

經濟日報 記者高瑜君/專題報導

標榜投資穩健的ETF,規模不足時一樣存在著下市風險;槓反與期貨型的ETF,也不會因為是「ETF」出現損失時,比期貨商品少賠一點;標榜高股息ETF,錯誤的投資觀念一樣讓讓你賠了夫人又折兵。

一、折溢價操作不當 會造成虧損

投資人進入ETF市場,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就是ETF因「市價」與「淨值」,在初級與次級市場之間有清楚的折溢價關係。存在折溢價空間並非壞事,因為價差會吸引套利者進場提供流動性,但不合理的價差會有吃掉潛報酬可能。

在市場熱絡下,ETF可能會產生溢價,一般而言,合理的折溢價應該落在1%之內,不過,台股ETF與債券ETF更應該要嚴格檢視,台股ETF本身投資就是台股,折溢價實在沒道理;債券ETF報酬並不似股票,相對不具備大幅上漲動能,投資人更要留意買進時的折溢價狀況。

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指出,合理折溢價每個人心理的那把尺不一樣,但他認為,如果投資時是以溢價超過0.5%買進就太多了,特別是債券,即使現在的債券的短債的1-3年,公債大概收益率可以到4%,可是溢價0.5%就把你的4%中的八分之一收益吃掉了。

二、規模太少會下市

ETF除了基本了解投資標的之外,流動性也很重要。因為ETF在交易市場上掛牌,就具有股票的特性,成交量太小會難以進出,就不建議入場。例如單日成交量低於500張、或是有些號稱一天有1,000張,但呈現一天四根,如上午10點250張、11點250張、12點250張、下午1點250張,這也是ETF流動性的困境。

ETF規模太小會有清算風險。法規規定,上市滿一年後30個交易日,平均規模若股票型ETF低於1億元、債券型ETF低於2億元,就會觸及下市門檻。

三、期信商品容易成為歷史

期信商品除了規模太小,還會面臨單位淨值太低的問題,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淨值累積跌幅達90%,或平均規模低於終止門檻,期貨ETF終止門檻多為5,000萬元。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負油價下的元大S&P原油正2,與遇上全球大多頭時遭清算的富邦VIX。

四、槓反商品愈抱愈虧

除了期信商品外,槓反型商品也是追蹤期貨,會有轉倉成本,不適合投資人長期持有的原因之一;此外,正向2倍與反向1倍ETF的報酬型態,僅限單日有效,不代表一段時間累計的報酬,再者,槓反ETF需每日計算所需曝險額度、重新平衡投資組合,因此調整頻率將高於一般ETF。

五、領股息不投入 抱愈久賺愈少

黃昭棠還提到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買當紅的高股息ETF,領到的息被不少理財網紅稱為「創造被動式收入」,然後鼓勵年輕人當犒賞自己的額外收入花掉,「除了複利效果大打折,高股息ETF往往搭配的是『低波動』、代表你的ETF在價格上的增長動能是相對偏弱,這就是資產配置目的錯誤,屆齡退休族才對波動會感覺到這是我的本金、想要保守一點,但又需要現金流量、類存本取息,才適合就適合買高股息ETF。」

六、主題狹隘一樣賠錢

與基金一樣,主題式ETF如果投資的標的過於狹隘,換句話叫做「風險過於集中」,遇類股重挫時,基金還有經理人利用期貨等工具規避風險,但跟隨指數的ETF只能跟著跌,容易遇上下市的命運。

七、投資高股息最重要是要能填息

ETF配息一出爐,常常會有一窩蜂搶進的季節性效應,買高股息除了看配息到底有多高,重點其實是能不能填息,不然只會是從左口袋、配到右口袋。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常說:「過去的配息並不代表未來的配息,配息前請詳閱填息紀錄」,意思就是,買這些高股息只有在存本取息而已,基本上還是要能賺到資本利得,也就是能後順利填息。若是為了配息而配,也會衍生出領了息卻賠了本的問題。

ETF配息一出爐,常常會有一窩蜂搶進的季節性效應。(本報系資料庫)
ETF配息一出爐,常常會有一窩蜂搶進的季節性效應。(本報系資料庫)

八、月月領股息 風險反而更集中

例如重複投資三檔只是名稱不同的台股高股息ETF,來打造「季季配」或「月月流水息」,反而是將風險全部集中在「台股」這個類別上,除息時又逢台股高檔往向重挫的「某一個時間點」,反而有可能填不了息、賠了價差。

九、不是抱高股息就可以歲歲無虞

這幾年ETF大爆發,很大的貢獻來自高股息產品,之所以ETF配得出高股息最關鍵的原因,是來自於台股資本市場的優良表現,在疫情嚴峻的挑戰下,基本面仍亮眼;此外,台灣上市櫃公司,即便是高科技廠平均股息配發比例都高達六成,企業股利發放大方,才是這些高股息ETF的根本。

去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獲利3.98兆元,寫下歷史次高,使得今年將是發息最多的一年,但也得視上市櫃公司的配息意願;而賺不多但配息卻是最好的一年,劉宗聖說:「這也會是蠻值得緊張的事情,因為代表很多公司是拿老本出來配。」

隨著全球經濟活動放緩,科技廠持續進行庫存調整,這時股息型商品可以起到先部分獲利了結的作用,提供投資人小確性;但更重要的是,未來的企業的基本面是否持續向上,同時企業股息配發率要維持住高水準,用過去配息的ETF會是接下來的挑戰。

十、換股、換規則是雙面刃

ETF的最大優勢就是指數規則講明白,達到簡單投資效果,但凡更動公開說明書、變動指數規則確實是產品、對投資人負責的行為,但也是考驗投資人的觀感,產品優化是雙面刃。

ETF頻繁的換股、或是一次換掉過半數以上的成分股,往往是訴求提高報酬率、或是提高股息率、增加產品的動能,但也會提高周轉率、造成內扣成本上升,吃掉部分報酬,投資人在入手前須要先評估選股邏輯適合不適合自己、觀察一段時間ETF的高成本有沒有帶來更高的報酬,長期的投資還是建議選擇最原始簡單的方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