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古書今贏/別讓小團體傷了大目標

本文共1152字

經濟日報 劉順杰(易群企管資深顧問)

組織管理中有個名詞叫做「小團體」,其意為「同一組織中的一部分人員,基於互相依賴,於是結合成為隱性組織,成員間透過互助,達到他們自己想要的目標。

當組織中產生許多「小團體,與其他「小團體」或成員產生衝突,甚至為反對而反對,只要能夠擊傷、擊敗、擊斃另一個「小團體」,就算自損八千、八百也無所謂,私心自用的結果,不僅害組織成員陪葬,也減弱了組織大目標。

「小團體」自古有之,其產生通常因為認知、目標不同,《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佛經.第一結集》中記載:西元前387年之前,佛陀弟子大迦葉以天眼通知道佛陀已經涅槃,於是登上蘇迷盧山上敲打大楗椎,召集已經證得聖果的人,宣布要編纂經典報答佛恩,為了「見識能力」一致,經過嚴格篩選,最後留下999人。

阿難知道這個消息,趕到編纂經典的地方雨安居,卻被迦葉以他尚未斷盡煩惱愛慾迷惑勸退,儘管不能接受,只能失望離開。休息的時候,因緣成熟證得羅漢果,於是重回雨安居,施展神通力之後,終於獲得認可,成為第1,000位成員,歷經三個月,經律論編纂完成,世稱《上座部》。

至於原先被排除在外,同樣具備神通力或已經得證的僧侶賢智,自然不干雌伏,乾脆另起爐灶,為了和《上座部》一分高下。再加上《雜集藏》(三藏以外經典)和《禁呪藏》(陀羅尼經)等,合輯為五藏,世稱《大眾部》,原本已經一統的佛教,從此分流,各自表述。

許多組織在剛成立的時候,成員在領導者振臂一呼之下,面對艱困挑戰,容易共抗強敵。隨著擴張發展物以類聚,好的人為了成見,壞的人為了私利,經常失去理智,輕者抵銷團隊的力量,重者犧牲團體利益。

以北宋的新舊黨爭為例,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宋神宗拜王安石為相開啟新政,儘管立意甚佳,但是欠缺實務,受到朝野強烈反對。如果反對者只是壞人或蠢夫愚婦也就算了,偏偏帶頭的人,都是備受尊敬有影響力的人物,像是: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

強勢的王安石,或許認為只要做出成績,大家就會理解他的用心,或是愛面子,不想移樽就教,還為了速成,起用名聲欠佳貪功冒進的呂惠卿、章惇等人,黨爭惡鬥成為北宋衰敗關鍵。

企業中,領導者賦予共同目標,各部門主管(承辦人)有時本位主義濃重陷入競鬥,忽略或藐視他部門,從私下摩擦到檯面衝突,最後忘記共同目標。

領導者面對「小團體」衝突,不必急著介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適度衝撞,透過觀察和查證,可以了解好、壞、清、濁。

真正好的成員,能夠認知組織目標和認清扮演的角色,雖然意見不合,仍然保持冷靜就事論事,願意自我反省檢討,以團體目標為目標。不好的成員,只會假公濟私,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排除異己,滿足私利。

只有領導者具備公正無私開放的胸襟,引導成員認知:不同部門只是職責差異,不是用來區分你我,幫助其他人員解決問題,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當每個人都能了解樂於互助,就不會抵銷前進的力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ESG 最前線/數位轉型 提升緊急應變能力
下一篇
ESG最前線/AI 助攻…從資訊管理到風險預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