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業興觀點/台灣豬肉外銷 赴菲試水溫

本文共1174字

經濟日報 杜明秀(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

繼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宣布台灣自口蹄疫疫區除名後,今(112)年7月起全台傳統豬瘟全面拔針,台灣將朝向亞洲唯一國家無口蹄疫、非洲豬瘟及傳統豬瘟的目標前進;而國內豬隻養殖產業在農業部推動下,進行廠房設備升級,以提高產能及效率;商研院觀察,許多養豬業者開始關注永續、低碳議題,將永續、循環經濟落實畜牧場中,目前已有2,000多家養豬戶轉作高床飼養,導入沼氣、綠能循環利用。

國內豬肉產業積極轉型接軌國際市場,也需要掌握國際買家需求,台灣豬肉才有機會重返國際。

今年1月菲律賓農業部核准台灣六家屠宰場可出口生鮮豬肉至菲律賓,同年7月商研院接待菲律賓肉品進口貿易協會(Meat Importer and Trader Association, MITA)的副理事長Mr. Almira來台訪廠,該協會會員廠商就占了菲律賓進口肉品總量八成。商研院於MITA副理事長Mr. Almira訪廠後,彙整台灣豬肉面對外銷三大挑戰與機會:

一、台灣豬肉優質,但不具備國際市知名度

在台灣屠宰廠見到生鮮冷凍豬屠體,Mr. Almira立即表示台灣豬肉油脂與瘦肉比例佳,其中五花肉品質可與歐美豬肉分級中的最高級相比;然而,即使台灣豬肉品質優,對於進口商而言與歐美各國並無明顯不同。

二、台灣豬肉產量低

台灣各廠日均屠宰頭數的量與歐美相比落差極大。美國、加拿大每廠日均屠宰頭數約10,000至15,000頭豬,西班牙、丹麥約5,000頭豬,而台灣僅約500頭豬,量不足的情況下,除了讓進口商擔心無法及時供貨外,價錢通常也不具優勢。

三、地理位置是最大優勢

相較歐美國家運輸至菲律賓須費時六至八周,台灣大約一周即可抵達;對於菲律賓買家而言,可大幅縮短下單出貨時間、減少價錢浮動的不確定性。

台灣豬肉缺席國際市場20多年,市場已被歐美大廠瓜分,為避免國內豬肉市場供給萎縮,拓展國際市場以增加供給調節彈性是勢在必行。

Mr. Almira建議,菲律賓豬肉需求量大,已通過菲律賓官方核可的台灣屠宰廠可從多樣產品併櫃或聯合出貨的方式,逐步提高菲律賓市場份額;而要如何打入菲律賓高端超市,如THE MARKETPLACE,為台灣豬肉尋求更好的利潤空間,還是要看行銷方法,目前市場上除了西班牙伊比利豬以外,並無其他國家將豬肉品牌化。因此,如何將台灣豬肉品牌化並讓國際買家及消費者買單,是一大重要課題。

商研院積極接洽菲律賓、新加坡及日本的潛在買主,經過多次訪談,深知台灣豬肉供給量及價錢均處於弱勢 ,歸納兩點建議突圍作法:

第一,以豬肉出口大國的丹麥為例,提高生產效能及產量才有機會達到規模經濟;第二,要在國際買家及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台灣豬肉的高規格、高品質印象,市場切入點及其布局規劃是關鍵。我國農業部目前積極與多國接洽,爭取更多外銷出口許可,商研院也將持續掌握目標市場情資,為台灣豬肉外銷打下穩健基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創新平台/AI 音頻檢測 辨識良率利器
下一篇
ESG最前線/AI 助攻…從資訊管理到風險預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