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70萬進場賺140萬,要先賣一趟?他月領10萬被動收入,有3種方式「有養家壓力的人這麼做」

提要

投資準則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別忘了第一條!—巴菲特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773字

經濟日報 三民書局

投資準則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別忘了第一條!—巴菲特

作者:李紹鋒

說起投資理財,大部分人心裡想到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如何賺到錢吧?

增加資產雖然是我們學習投資理財的目的,不過,在學習能夠賺錢的投資技術之前,得先學習保本,再來思考如何賺錢。

一如練柔道,得先學習受身技(保護自己的技巧);學騎重機,得先學如何把倒地的車輛牽起來。先學習預防與處理失敗的方法,再學習獲勝的操作技巧,普遍存在於各種領域的教學設定中。

順序上之所以如此安排,就好像知名藥廠的廣告台詞一樣,「先講求不傷身,再講究療效!」

不過,打造低風險的投資方法,需要花時間按部就班的建構,並且確實遵照建立起來的規則操作,不能被外力或欲望蒙蔽而改變。

簡單來說就是要建立一個具有多重防火牆的資產池,將手上的資金按照規劃分批投入金融市場。

第一階段,讓自己的主動收入穩定的大於日常支出。量入為出,落實計畫性消費,積極儲蓄金錢,並將所儲蓄的金錢,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六到十二個月左右的生存準備金。這筆錢的實際金額大小,請根據你的實際家戶支出狀況估算。

一般來說,30歲以下的單身上班族,大概是18到36萬元(一個月3萬元)。30歲以上,已婚有子女或房貸的話,建議一個月至少預估6萬元,也就是36到72萬元。這筆錢,可以另外開一個帳戶存起來,以能夠隨時解約的定存方式保有。

第二部分,是儲蓄進場投資的第一桶金。30歲以下的話,30萬元就足夠了。30歲以上的話,金額可以拉高到100萬元,或者最少也要有50到60萬。

用於投資的第一桶金,務必要是所謂的閒錢,也就是日常生活支出絕對不會需要動用的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存六到十二個月的生存準備金。若是主動收入因為外部環境衝擊而下降時,你能有六到十二個月的時間可以處理,不至於需要馬上考慮變現金融市場裡的投資。

生存準備金,就是你的第一道資產防火牆,保護你資產池裡的資產,不會被外界環境的波動干擾,不需被迫提早出場救援生活。

這一段敘述看起來簡單,能夠確實做到的人其實不多。

第二階段的資產防火牆,則是佈建你已經投入金融市場裡的資金分配方式。

假設你正準備將第一桶金(100萬元)投入金融市場,購買公開市場的股票。此時,應該要將多少錢實際投入持有股票呢?A.全部 B.70萬元。

答案是B,而且不是一開始就買足70萬元,而是分批買進,並且最多持有70萬元資金的股票。

也就是說,資產池裡的資產,會留有三成現金。這筆錢可以讓你在投資局勢出現變化時,有餘裕得以加碼、攤平 或換手 ,以維持或再平衡投資組合,不被外力打亂。

簡單來說,要確保資產不會因為外力波動而萎縮,可以抗波動避險,然後逐步創造獲利。

那麼,什麼時候可以獲利了結?

基本上,進入資產池裡的資金,就讓它留在資產池裡持續投資,錢滾錢、利滾利,不管你是技術線型派 、當沖派,還是價值投資派 、定期定額派,都一樣。

獲利了結,嚴格來說分成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你所購入的金融資產價格已經上升到你看好的最高段,覺得應該變賣套現,不需要再持續持有,因此決定賣掉手中的金融資產。

假設你原本用70萬元買入,現在價格翻了兩倍多,賣掉並扣除手續費與各種成本後,賺了140萬元。那麼,現在你的資產池裡,多了140萬元,總共擁有240萬元。

你覺得獲利了結,應該怎麼進行?

A. 將原本投入的本金100萬元拿出,留下140萬元在資產池裡,用獲利的部分繼續操盤。

B. 全部留在資產池裡,接下來用240萬元作為本金,繼續操盤。

C. 全部提領出來,關掉帳戶,不再投資。

如果只有240萬元,可能不會有太多人選C。但當資產池達到1億元時,也許會有人覺得1億元淨資產足夠過日子了,決定關掉投資帳號,退出市場。

通常的選擇,大概是A或B。

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雖然選B比較好(可用於購買金融資產的資金,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因為這個選擇牽扯到每個人的心理帳戶的判斷,所以還是以投資人本身的心理狀態、風險耐受性為主。

如果你屬於特別厭惡損失,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存下來的錢,在金融市場上下波動起伏,心情就會受到影響的性格,那麼,我會建議選A,先讓本金退場。這筆錢之後可以轉買定存或債券等其他較保守、波動較小的金融商品。

如果你的心理帳戶可以承受波動,認為已經進入資產池的錢就是為了投資,直到最後獲利了結之前都不動用,那麼,應該會選B。

以上的選擇方法是最理想情況,但實際上不少人剛涉足金融市場時,根本沒有嚴格區分金融投資帳戶跟一般生活支出帳戶。這導致人們經常在金融帳戶裡的資產水位上升時,就幻想自己變有錢(反過來的情況也常見,帳目數字下降就覺得自己虧損,變窮了)。

於是,花費開始超過生活帳戶的預算,用以犒賞自己的投資成果,打亂了原本的支出規劃,擾亂投資紀律。而這就是典型的無視資產防火牆規劃的情況。

嚴格遵守資產池的打造規劃及自己建立的投資紀律的專業投資人,不會因為金融帳戶裡的資金起伏,改變日常生活的資金使用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即便富可敵國,還是過著相對其他企業執行長來說,十分簡樸的生活的原因。

遵守上述原則的好處是,因為用於投資的是閒錢,熊市時,也不會因為投資帳戶的帳面虧損,需要挪用生活開銷的資金補貼。只要不放空或槓桿操作,按照自己建立的投資模型操盤,賠光資金的機率很低。

另外一個更大的好處是,投資上的帳面獲利後,你不會任意揮霍、不會過早提領金融投資收益,可以讓本金繼續留在資產池裡,享受複利效應,幫你累積資產。

或許有人會質疑,我那麼認真投資,也賺了錢,真的都不能享受一下投資的果實嗎?這個答案,也是因情況而異。

如果你的重大財務目標(例如,賺夠退休生活準備金或買房基金)還沒達成,就不建議太早從資產池中提領一部分出來享受,應該嚴守紀律,繼續操盤。

一般情況下,進入投資帳戶的資金,除非達成財務目標,否則盡量不要提領出來,要跟日常生活中的開銷完全分開處理。生活開銷只以工作的主動收入來支應,不動用投資帳戶的資金。

世人所謂的財務自由,指的是你的資產池每年的總報酬率(淨值成長+配息),可以穩定地維持日常生活開銷,且不會造成資產池裡原本資產水位下滑,不需再繼續賺取主動收入。

假設你的日常開銷是每年200萬元,而資產池每年可以穩定的產生200萬元收益,即使挪出200萬元作為日常開銷也不影響原本資產池的水位時,你就打造了一個超強的資產池,獲得了絕對財務自由。

本文摘自三民書局出版的《我36歲就退休:靠被動收入達到財務自由》

作者:李紹鋒

現任:

•兆量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董事

•大師資訊董事

曾任:

•Offshore Asset Management(HK)董事

•龍馳投顧副總

•伯瑞投顧副總

•眾鑫投顧副總

從1997年至今,財富管理經驗超過25年,管理資產間接直接超過20億,實務經驗橫跨國內外股票、期貨、保險、基金、證券、選擇權、ETF、債券、稅務,講座超過500場,最大場次超過500人。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多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好書大家讀、OPENBOOK年度好書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持續與愛書人一起成長。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靠每月8萬店租供養一家四口,老張坐擁市價4,000萬房產卻嘆入不敷出:恐怕憂心到75歲
下一篇
婆婆說財產全留兒子媳婦,但薪水得交給她管「可以領生活費」,律師:至少有六個陷阱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