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退休後還有30年要過?快樂活到100歲 必備的4種人生資產

提要

活得久又過得好!英國長壽研究學者:4面向投資未來自己

本文共2846字

遠見雜誌 林讓均

人類壽命持續創高,但「多出來的時間」如何活得好?《遠見》獨家專訪英國長壽研究學者、倫敦商學院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他提倡的「多階段人生」將是趨勢與解方,但如何做到?

愈來愈多人邁向百歲旅程,但意料之外的長壽,是祝福還是詛咒?

「100歲的人生故事,是喜劇或悲劇?取決於『現在的你』!」英國長壽研究學者、倫敦商學院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接受《遠見》越洋專訪,指出長壽趨勢將全面翻轉全球社經架構、衝擊所有世代,不只是高齡者須關注的議題,及早準備才能因應。

在新竄起的全球長壽研究領域,58歲的史考特已聲名赫赫。2016年,他與同為倫敦商學院教授的Lynda Gratton共同出版《100歲的人生戰略》,以多達15種語言在全球發行,攻上多國暢銷排行榜。2020年,兩人又推出《長壽新人生》,再次受到國際矚目。

最近,他剛獨立完成新書初稿,計畫在2024年出版,將延伸探討崛起的銀髮經濟體與個人因應之道。

翻轉老齡定義,活得比上個世代年輕

談及高齡議題,史考特發揮學者的考究精神,首先區辨「高齡社會」(ageing society)與「長壽社會」(longevity society)的差異。

他指出,高齡社會指的是老年化、少子化,以及平均餘命延長等人口結構變化,著重於現象面的闡述,卻令人覺得高齡化已屬必然,渺小的個人無力去改變。相對地,長壽社會卻有積極意涵,認為高齡化不只是人口老化,而是整體生命歷程的延長,每人在每一個生命階段都能夠採取行動、做出改變,「多數人能活得更長,迎來更多可能性,這可是人類史上沒有過的好事啊!」

其實,隨著平均餘命增加,人類對年齡世代的定義,也一直在改變。

史考特指出,20世紀是人類壽命增長最快速的一個世紀,幾乎每十年,人類平均壽命就延長兩歲。也因此,20世紀發明「青春期」「退休金」這兩個概念,各國也制定退休法定年齡與年金制度。

但隨著生命不斷延伸,大家才驚覺,原來退休後不只能活10~20年,還可以活上30~40年;若在各方面準備不夠,不小心就活成社會與家庭的累贅。

「大家要關注的是自己的健康壽命,而非大眾的平均餘命!」史考特指出,維持更久的健康狀態,才有機會延長中年後期或老年初期,持續解鎖人生的各種可能,「甚至活得更青春。」

「我58歲了,但活得比我爸58歲時更年輕,而且應該還有更長的人生等著我!」正因壽命不斷加長,史考特呼籲每個世代都應階段性盤點人生、多投資未來的自己。

活到100歲,必備的四種人生資產

但想好好活到100歲,要投資或準備哪些資源?史考特點出四大面向:

首先是金融性資產(financial assets),就是準備夠多的錢,打造可支應退休生活的現金流;第二,生產性資產(productive assets),持續精進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第三,活力資產(vitality assets),指的是身心健康、友誼和人際關係;最後是轉型資產(transformational assets),也就是因應變數的能力。

他認為,上述四項資產,是一種資源平台(platform)或投資組合(portfolio)概念,沒有絕對的準備水位,而是在對焦未來人生圖像的過程中,逐步調整目標與需求,進而找到資產黃金比例。

他也提醒,沒有單一種工作、單一個角色能幫你準備好上述這四種資產,畢竟隨著歲月拉長,變數將會更多。甚至,連人生的分期斷代都在改變。

史考特建議,每個人都要投資「活力資產」,不時陪伴親友、聯絡感情,儲備未來的情感資...
史考特建議,每個人都要投資「活力資產」,不時陪伴親友、聯絡感情,儲備未來的情感資本。圖片來源:Photo by Abi Howard on Unsplash

史考特表示,在20世紀,人生被區分為三大階段:教育、工作與退休。這三階段人生中,真正能累積資產的是20~60歲工作階段,這40年拚命工作賺錢,許多人無暇休閒,以為可以「退休後再一次玩到掛」。

然而,一旦從職場退休,通常就沒有任何收入,只是耗損各項資產、吃老本。但壽命不斷延長,往往還沒享受人生,就發生退休金不夠用、喪失自我價值的普遍問題。

跳出舒適圈,重新想像人生的可能性

「那何不打破三階段框架,過著可隨時累積、經常享樂的『多階段』人生?」史考特指出,在漫長的人生中,角色定位或職涯規劃是需要不斷改變的。

例如一個人為了布局更長的職涯,他可能要從工作中抽時間去學習其他專長;或者,不時陪伴親友、聯絡感情,儲備未來的情感資本。那麼,多階段人生(multi-stage life)的模式,才能順應各種工作與生活方案的彈性組合,也更容易調控各項資產的收支。

以此看來,多階段人生也勢必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史考特以自己和父親對比,他說父親從14~65歲都在報業工作,雖然中間歷經多個職務,但都待在同一個產業與專業領域,一輩子自認是「一位報人」。

但史考特是多階段人生的實踐者,光是職涯就有數次重大轉場。過去,他是一位總體經濟學家,經常被問各國央行如何升降息、GDP數據走勢,他笑說可真是被問煩了。「每個人都可能活得更久,沒準備好將是一場災難,怎麼大家反而不太關心?」近10年來,他轉而研究長壽議題,沒想到拉出另一條事業與人生成長曲線,並在全球闖出名號。

「未來在職涯上,很可能沒有退休,只有多次中場休息!」他觀察「退休」定義已愈趨模糊,職涯上可能出現多次進出,工作生活的界線也會打破,兼職、外包與週休多日等非典型模式將會愈來愈常見,因為這不只順應中高齡者的體力與人生配置,年輕世代也愈來愈認同這類彈性自主的職場法則。

問題是,職涯與人生的多階段跳轉,得要強大的適應力與轉型力,怎麼做到?

可能要立志活得像一隻變色龍!英文版《長壽新人生》的書封就畫著一截五彩的變色龍尾巴,史考特認為長壽人生確實要擁有因應變局的彈性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充分認知自我核心價值,是什麼讓你踏上這樣的人生旅途。」

其次,是建立多元的社群與人際網絡。史考特提醒,記得保持開放、永遠好奇,並確認你的朋友、所有的聯繫關係,不是都維繫在目前的角色或工作中,否則一旦離開現狀,就會全部斷鏈。

最近愛上拳擊運動、不斷培養新興趣的他觀察,那些善於轉型的人,通常擁有形形色色的體驗與朋友群,也習慣忍受一些些不舒適感,「所以,勇於跳出舒適圈,你會變得愈來愈能處理模糊與不確定性,這就是讓你解鎖變局的鑰匙。」

史考特觀察,「退休」定義已愈趨模糊,職涯上可能出現多次進出,兼職、外包與週休多日...
史考特觀察,「退休」定義已愈趨模糊,職涯上可能出現多次進出,兼職、外包與週休多日等非典型模式,將愈來愈常見。圖片來源:Photo by RDNE Stock on pexels

撕掉年齡標籤,打造全齡友善職場

史考特指出,每個人都要培養長壽素養(Longevity Literacy),充分覺察長壽已是趨勢,並透過全方位的準備,盡可能讓自己活得久又活得好。

而若長壽素養有一個全球排行榜,日本、新加坡與台灣應該可以列上前三名,「至少你們的政府與社會都高度意識到超高齡挑戰,並且已著手因應。」

「職場上的老年歧視仍無所不在,但其實中高齡人才是很大的資產!」他說,疫情前的10年就可觀察到,高所得國家的就業增長大多來自中高齡勞工,少子化導致年輕世代斷層,中高齡族群卻相對穩定。

他呼籲,企業打破森嚴的階層文化,建制足以激發創新的多元年齡架構與全齡友善職場,才有機會同步發揮年輕人的創新技能,以及中高齡者的智慧經驗。

「長壽未來已來,重整人生戰略可能讓你不太舒服,卻會讓你活得更有選擇!」史考特提醒。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他曾是清潔公司員工,25歲不上班存300萬!靠儘量不做這5件事
下一篇
只有一個情況,今年買美債才有利可圖!搞懂ETF最熱3大話題 打敗99%的散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