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藍委籲調高公糧收購價 農糧署:加劇水稻生產過剩

本文共740字

中央社 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今天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主張公糧收購提高新台幣10元。農糧署說,經驗證實會加劇水稻生產過剩,致穀賤傷農,調整產業結構及平衡供需,才能提振穀價、嘉惠農民。

針對張嘉郡提出調高公糧收購價的主張,農業部農糧署發布新聞回應,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產已供過於求的水稻供需平衡,才能提振產地榖價、嘉惠農民。

農糧署舉例,民國100年就曾提高公糧價格,結果導致種稻誘因提升,水稻面積大幅增加,加劇生產過剩情形,反而影響產地穀價及稻農收益,更不利產業發展。

近年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糧署說明,自110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搭配綠色環境給付,輔導農民在連續4個期作中,自由選擇1個期作轉作,種植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的轉(契)作作物,或是辦理生產環境維護(休耕)。

農糧署進一步指出,綜合以上政策推動,已逐年調減稻作面積,紓緩生產過剩問題,穩定供需及稻米價格,舉例來說,111及112年全年稻作面積已較往年減少約3萬到4萬公頃。

農糧署說,上述2年的產地濕稻穀價格,都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112年第2期作雲林縣產地並出現1300元行情,換算為乾穀價格已超過公糧計畫收購價格每公斤26元,為歷年最高。

農糧署重申,以上政策推動證實,稻米供需平衡有助於提振產地穀價,並可藉此避免連作水稻衍生病蟲害加劇及土壤肥力不均的情形,有助降低農民用肥及施藥成本,對農耕環境更為友善;期盼中央、地方齊心推動,方為農民及農業之福。

農糧署補充,水稻因有公糧收購、災害穀收購及水稻收入保險等措施確保農民收益,是國內收益相對有保障的作物;以政策調整前的107至109年公糧收購量年平均55.6萬公噸,約占總生產量年平均183萬公噸的3成顯示,每年國產稻穀實際上約7成進入市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慶祝520就職 賴副總統台南安平慶典敲鑼看戲
下一篇
我對墨出口五年增九成 近岸外包效應 台商擴大當地布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