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前財政部長劉憶如:綠色通膨來襲 央行陷入兩難

本文共758字

經濟日報 記者楊筱筠/台北即時報導

北威今(17)日舉行企業低碳轉型策略,前財政部長、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指出,減碳中大宗商品需求增加、拉抬價格,造成綠色通膨,已經引發全世界央行兩難,因此更加積極打擊需求面造成的通膨,為綠色通膨騰出空間。

她指出,僅有在物價穩定的環境之下,低碳轉型才能夠成長,這也是全球央行希望盡速先打擊需求面增加的通膨,才能為綠色通膨騰出空間。

劉憶如說,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長期碳價應該要更高,因為如果要達到巴黎協定2050升溫攝氏2度的上限目標,現在碳價仍然太低,如果調高,此成本大幅衝擊企業。

劉憶如指出,受到綠色通膨壓力,讓全世界央行陷入兩難,第一為綠色通膨造成物價上漲,但又礙於減碳責任壓力,因為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低利率的情況下競爭力較強,但央行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物價穩定,因此陷入兩難,這也是全球央行希望盡速先打擊需求面增加的通膨,才能為綠色通膨騰出空間。

劉憶如指出,目前有由政府訂定、針對特定行業客稱包括碳稅,或是台灣明年起徵的碳費,或是歐盟以及美國即將實施的碳關稅,現階段以碳稅為主,全球已經有34個相關交易所,並有37個國家訂定碳稅,價格差異極大,因為每個國家政府必須考慮對自家衝擊,因此起步有差異,例如前三名最高歐洲國家,每公噸都超過130美元。

又因為歐盟發現全世界有些國家並沒有碳稅,造成國際成本優於歐盟,甚至引發歐盟企業外流到海外製作,造成歐盟調整,歐盟內企業碳關稅每公噸課徵90歐元,海外企業出口到歐盟,如果在自家國家沒有繳交碳稅,也必須齊頭式繳稅。

例如,新加坡每噸碳稅4美元,5年後要漲到10倍之高,台灣碳交易所將在8月上路,必須與明年上路的台灣碳費有一至性,企業也希望政府可以有清楚依據規劃碳費未來調整。

第二種為碳定價,提供買賣碳權機會的碳權交易市場,簡稱ETS,可以針對一個或多個產業的碳排額度設定上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賴清德:我將恪遵憲法 盼國會朝野黨團回歸理性討論
下一篇
賴清德520就職演說 4大關鍵元素曝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