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 地熱為第三大綠電來源

本文共1194字

經濟日報 翁永全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風、光為兩大主力,地熱被看好是第三大綠電來源。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表示,台灣1966年就投入地熱探勘開發,第一座電廠從1981年商轉至1992年關廠,失敗的陰影深深影響後續的發展。近五年經濟部地礦中心應產業需求建立地熱探勘資料庫,積極探勘九處早年調查的高潛能地熱區,驗證及蒐集地熱調查的關鍵參數。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連2年參與協辦由經濟部主辦、能源署執行的台灣國際地熱論壇,王守誠表示,除了邀請國外具先進地熱技術、設備及經驗等大廠及專家交流,更媒合合作創造商機,對政府及企業在觀念上也產生醍醐灌頂的效果。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翁永全/攝影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翁永全/攝影

地礦中心去年彙整的地熱探勘資料顯示,全台地熱蘊藏量上看40GW,政府設定2050年目標6GW,希望2030年達到2GW商轉。目前台東、宜蘭、新北都有地熱電廠,一家外資也在評估南投案場。王守誠說,台汽電、結元持有的清水地熱是第一案,李長榮集團旗下全陽地熱在太麻里金崙溫泉、台泥綠能在延平鄉紅葉谷園區均為先行案場。全台現今共有28處地熱開發案,其中5個已商轉,今年會再增加3個。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2019年成立,目前50多家會員,扮演溝通及媒合者角色。創會理事長李昭興為旅美及旅澳多年的海洋大學教授,王守誠強調,台灣地熱資源豐富,開發上須借重國外。早年工研院及中油曾發堀200度優質熱源,可惜當時欠缺好的開採技術及設備;時至今日,利用熱虹吸原理,可在有熱無水的場域,透過封閉循環取熱來發電,意味著在非溫泉區也能地熱發電。

過去用在石油探勘的ESP耐高溫井下幫浦,如今也是開發150度地熱的有利工具,美、加、德及荷蘭都有ESP設備供應商,該設備2012年由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推薦,大幅降低地熱發電成本。紐西蘭的經驗也值得借鏡,該國發展地熱長達60年,1970年開發空氣鑽井技術及高溫地熱鑽井技術,輸出菲律賓用於開發1.9GW案場,近2年應邀參加台東縣的地熱論壇。

環團及地方民衆反對向來是再生能源開發的一大阻力,王守誠說,地熱鑽探深及地下數百公尺至上千公尺,不會破壞地表並達到零排碳,先進技術在高敏感地區例如國家公園,可大幅減少環境衝擊及降低爭議,受到NGO團體普遍支持,是相當罕見的現象。

台東縣推動地熱最給力,喊出全縣100%綠能,當地太陽光電雖然蓬勃發展,因大量使用土地,不利於農業及觀光城市發展,加上部落維護生存權的主張,以致由外資主導開發的知本光電案就踢到鐵板。

王守誠說,去年地熱專章出爐,今年3、4月將公布執行細則,讓業者有所依循、風險可控,也樂見能源署成立地熱單一窗口。鑽井占開發成本約5成,業者大多尋求國外合作或組成聯合鑽井團隊以降低風險及成本,政府在示範獎勵計畫也提供最高50%額度的風險分攤,類似鑽井保險兼具無息貸款的性質,可利用政府擔保機制接軌綠色金融的專案融資,已有數家銀行提供地熱電廠的設備融資,投資條件較4年前友善甚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連江縣智慧水網 掌握每滴水動態
下一篇
聯華電子第九屆綠獎開放徵件 守護陸海空40項物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