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制度漏接兒虐案?基層醫師力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本文共727字

聯合報 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

1歲男童「剴剴」於等待收養期間,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虐死,兒虐把關出現漏洞。衛福部長薛瑞元昨於會中坦承,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漏接該名孩童。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指出,外界批評「制度漏接」並不完全正確,真正重大的兒虐案件通常會躲著醫師,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是希望讓可能的虐待行為降低,不希望專責醫師制度因此中斷。

衛福部在2020年推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當時請縣市政府衛生局將社會局所提供的脆弱家庭3歲以下幼兒名單,納入指定收案對象,派案給專責醫師,定期關心個案健康與發育情況。去年11月底更是把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內。然而,剴剴卻不在雙北政府衛生局的指定收案名單。

麥建方替衛福部喊話,也替專責醫師制度發聲。他說,剴剴出生時專責醫師制度仍是試辦階段,當時衛政系統人力有限,收案並非全面普及。而專責醫師制度設計概念為,希望每個孩子出生後有一個醫師可以照看,會比較安全,因為比較社政系統,兒童更常接觸醫師。然而,重大兒虐的照顧者通常會躲著醫師 ,甚至不會來看醫師,因此真正的意義在於可以透過醫師早期介入,讓本來可能的虐待行為降低最低。 

麥建方說,依照過往經驗,大約有八成的兒虐案件沒有按時打疫苗,因此才會希望透過醫師定期審視來及早發現。在專責醫師收案過程中,正常家長經過解釋後大多都樂於被收案,可是高風險家庭反而會躲著,不願意讓醫師關懷、也不願意讓社工追蹤。就算兒虐高風險個案被收入專責醫師涵蓋,醫師頂多只能知道是否有按照時間打預防針、做健檢,並不能直接破門而入去孩,頂多看到身上有無法解釋的舊傷。

麥建方表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仍有很多要改善之處,但制度初衷仍是很好的計畫,不希望該計畫就這樣胎死腹中,也呼籲社會大眾不要針對社工獵巫。

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指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是希望讓可能...
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指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是希望讓可能的虐待行為降低,不希望專責醫師制度因此中斷。本報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花蓮強震擴大照顧 重傷者家屬可領生活補助
下一篇
星座理財/巨蟹座 財運亨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