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強化存戶信心 避免擠兌

本文共712字

經濟日報 記者張瀞文/台北-芝加哥越洋連線報導

問:你認為主管機關的監理需要做什麼調整?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監管當局應該像歐洲一樣,不分大小銀行,都應採取一樣的監理原則。你的看法呢?

答:對於這次矽谷銀行的管理階層,如果要我給分,會給F,也就是不及格。但我認為監管機構也要負責任,如果發現銀行有虧損,就應該要求銀行結清長期資產部位或進行利率風險避險,尤其是在Fed持續快速升息的環境下。這個銀行承擔過多的風險,如果在去年上半年Fed開始升息時懂得應變,就還來得及,但到去年下半年就太晚了。

Fed貨幣政策也有應該責備的地方,也就是低利率維持太久的時間,而且讓市場相信這一點。通貨膨脹有僵固性,會持續很久,多年來對於低通膨的預期也持續很久。很多人認為這是政策錯誤,我也是這麼認為。

美國的監管機構應該說服存款戶,讓存款戶有信心,相信銀行不會破產,不會擠兌,其次則是挹注資金。如果有些銀行接近破產,監管機構就要注入資金,就像在2008年時一樣,政府透過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強迫銀行接受政府的資金。

問:在經歷矽谷銀行及第一共和銀行等事件後,現階段會出現銀行業系統性的問題嗎?如何才能解決類似的問題?

答:中小型銀行有系統性的問題,人們可能想把錢領出來,因為很多銀行沒有存款保險。但2008年後的法規規定,銀行必須先破產,政府才能紓困,但紓困成本高昂。就像這次的第一共和銀行,必須先破產,再把資產(包括未保險的存款)賣給摩根大通。

銀行必須經過破產的過程,因此之前不會設法注入資金,因為如果資金不夠,一旦破產,之前所注入的資金也會註銷。

這樣的設計並不是太好,但由於政治等因素,這問題很難解決。監管機構應該讓紓困銀行變得更容易,紓困代價高,政治人物不想紓困,但這樣可能反而會出現危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灣職場加班文化盛行 逾六成上班族憂過勞、想離職
下一篇
創業之星選秀 快來報名/台企銀提供金援 力挺新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