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發展郵輪經濟 正是時候

郵輪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郵輪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42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在全球郵輪市場顯著復甦之際,交通部航港局日前舉辦「亞洲跳島郵輪聯盟」推介會,吸引全球七大國際郵輪業者和台韓日菲觀光機構出席,顯示政府態度積極,值得稱許。但能否搶得巨大商機,彌補空運市場復甦遲緩,仍有待相關部門積極配合;若配套不足,也只能坐視商機流逝。

國際郵輪協會(CLIA)推估,今年全球郵輪旅客數量將達3,570萬人次,較去年3,150萬人次成長13.3%,顯示郵輪市場正加速復甦。台灣港務公司預報,今年將有470艘次郵輪進入台灣港口停靠,較去年327艘次大幅成長43.7%,也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為671艘次)的七成,進出旅客將達80萬人次,其中外籍旅客將有16萬人次。特別是亞洲最大郵輪(17.2萬噸的地中海榮耀號)以基隆和沖繩為雙母港,三家郵輪業者將掛靠澎湖港,一家掛靠蘇澳港,可望帶來眾多外籍遊客。但航政司沒有透露的是,去年台灣進出港旅客54.68萬人次,只恢復到疫情前五成;但去年全球郵輪人次不僅已完全恢復,且飆升到106%,台灣今年僅會恢復到九成,顯示台灣郵輪旅客,以及所帶動的經濟效果,仍大幅落後於全球表現,原因當然和我國開放國際郵輪停靠的時間太晚,為控制疫情付出比國際社會更大的代價,政府卻報喜不報憂,值得檢討。

郵輪市場在全球快速成長,雖然北美的加勒比海和歐洲的地中海是最大的兩個市場,但亞洲市場已快速崛起。幾個有利的因素,讓亞洲郵輪市場的發展充滿潛力:一、 亞洲相對快速的經濟成長,讓有能力負擔郵輪旅遊的人口愈來愈多。

二、亞洲人口老化的非常快速,帶來愈來愈高人口比例的郵輪典型客源;三、新世代郵輪都增添了吸引年輕人的娛樂設施,帶來更多年輕的消費族群。

四、新造郵輪規模愈來愈大,六艘「綠洲級」郵輪已經下水,噸位高達22.5萬噸,長度360公尺、吃水9.3公尺,搭乘近8,000人,更大型的25萬噸郵輪明年就會問世。

五、新世代郵輪設計摩登、艙位寬敞,又囊括了餐飲、免稅購物、表演、娛樂、休閒等多元服務,活像一個移動的海上城市,讓旅客享受愈來愈豐富卓越的服務。

六、類似北美加勒比海和歐洲地中海,亞洲從日本海南下,經東海、台灣海峽、南海、泰國灣到麻六甲海峽海域,連結了東亞最富庶的客源區域。對台灣而言,還有第七、身處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海島,占了地理上的樞紐地位,易於爭取掛靠或母港地位。

但要讓這些發展優勢能具體發揮,還要靠積極的配套來爭取。台 灣陸續提升了各港口的軟硬體設施,並提供碼頭碇泊費減免、提供掛靠獎勵等郵輪來台誘因,所以近年來發展快速。然而,可以努力的還是很多。舉例而言,郵輪公 司已提供了台灣到日韓港的航線,但沒有到東南亞各國海港城市的航線,也缺乏周遊台灣本身各港口間、港口到離島間的航線,顯然仍未充分開發應有的潛在市場。

其次,身為東亞地理上的樞紐地位,應有更多郵輪以台灣港口為母港才合理,負責的港務機構應透過各種優惠和城市合作配套,積極爭取郵輪公司選定為母港進駐, 創造更大商機;當年麗星郵輪也是基隆港主動出擊,到馬來西亞爭取前來停靠。

其三,若15萬噸以上郵輪前來停靠,是否港口都有合規的郵輪碼頭可供使用? 「藍色公路十年發展計畫」讓澎湖有了停靠15萬噸郵輪的碼頭,但其他港口若無類似量能(台南安平港只能停靠7萬噸郵輪),將成為港口城市發展郵輪經濟的限制。

其實,不提別的補給相關收入,以及民眾選擇休閒的福利提升,一艘3,000旅客的郵輪停靠數小時,就可為港口帶來上百萬元收入,值得政府投資郵輪碼頭,全力發展郵輪經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富中央卻窮地方 財劃法應修正
下一篇
聯準會不降息 美元走強恐成定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