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壽險業嚴謹監理 確有必要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44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即將於520就任,新內閣宣布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是保險專長,各界寄予厚望。有關保險業的監理,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是,2026年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IFRS 17)及台灣版保險資本標準(台版ICS)等挑戰。其實,從去年開始,金管會保險局就已經三度給予這兩個制度許多權宜措施及接軌的過渡措施,絕非如壽險業者所言監理過嚴的情事,甚或已趨於寬鬆。

金管會從2018年開始,對壽險業的保險商品、精算、風險管理、資本要求,就採取比較多與嚴謹的監理措施,主要原因是台灣壽險業資產愈來愈大,2010年底為12.1兆,2020年底為31.8兆,十年間成長高達163%。2010年底可運用資金為10.6兆,國外投資占34.5%,2020年底可運用資金為28.6兆,國外投資居然占64.9%。由於壽險業的資金有超過九成來自於保戶,股東僅出一小部分的資金,因此壽險業的資本適足與財務健全性對於全體保戶(在台灣約可說是全民)的保障是重中之重的關鍵。

上述的狀況,對壽險業資本適足與財務健全性產生二大威脅,首先負債端主要是台幣保單之預期理賠責任所形成的保險負債,但資產端卻主要是外幣計價的有價證券。

其次,負債端是長期間的保單,而資產是相較短期間的有價證券。上述二大威脅使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深受匯率、利率變動的衝擊,亦會產生流動性與新興風險,特別是股東出資較低的業者。

過去媒體習慣用「大魔王」來形容壽險業者接軌IFRS 17的挑戰,好像壽險業的負債以公允價值評估後,會讓淨值(股東權益)大幅下降,致使業者需要大幅現金增資。然而在目前全球利率水準、而資產負債同時以公允價值評估下,再加上主管機關給予的權宜措施,有可能接軌IFRS 17後,壽險業的淨值可能不會有明顯減少的威脅;例如:主管機關將高利率保單全期平行疊加0.5%之流動性貼水,使得壽險公司的負債並不會明顯增加;目前看來接軌IFRS 17似乎已經不是如同遇到大魔王般的挑戰。

除此之外,在之前低利率時代、賣高利率保單,合適嗎?主管機關直指這是相當危險的。2019年5月開始整頓高利的儲蓄險亂象,2020年持續調降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與實施門檻法則,驅使保險公司在銷售新保單時,就需調降預定利率、調漲保費;此政策主要影響的是短年期儲蓄險,希望引導壽險市場逐漸回歸保障之本質。

同時,高利率保單驅使壽險業整體國外投資比重過高,這也是在全球非常特殊的狀況,2018年8月將原本沒有規範之國際板債券(在台灣發行),納入國外投資總額控管。更進一步,為改善壽險公司資本的適足情況,主管機關於2020年4月實施,若壽險公司淨值占資產比率連續二期未達3%標準,則需提改善計畫,並且於2021年正式修改保險法,在原本比較沒有反應實際情況的資本適足比率下,增加淨值比率3%的新監理指標。另外,2022年10月允許一些壽險公司金融資產重分類,以解決因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造成淨值不足甚或為負的亂象,此舉是有相當大的爭議。最後,自2020年至今,為強化財務資訊透明與健全資本適足管理,主管機關與壽險業者則花費大量心力於2026年接軌IFRS 17及台版ICS。

誠然,如上所述,主管機關會對壽險公司有比較多、嚴謹的監理措施,然而也是壽險公司不斷出現「風險大增、資本可能不足、保險商品失去保障性質」之行為所導致。若壽險公司一味批評主管機關太過嚴苛,則是有失公允及失衡;最後,我們也希望未來主管機關,基本上對於壽險公司的監理,要有政策的一致性與平衡性,否則不利於未來壽險業的健全發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彈性育嬰假有助提升生育率
下一篇
Fed政策運作空間急劇萎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