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基建

投資於支持創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比如作為再生能源的氫能或地熱,對於實踐永續同樣至關重要。(彭博資訊)
投資於支持創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比如作為再生能源的氫能或地熱,對於實踐永續同樣至關重要。(彭博資訊)

本文共138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近年來,全球政府積極投資基礎設施的升級和建設,像是20大工業國(G20)的政府預算就有5%是用在基建項目上。這樣的投資不僅能透過工程服務和原物料需求增長刺激經濟,更能長期維持與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如長照社福、廢棄物處理、水利和交通運輸設施等。此外,投資於支持創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比如作為再生能源的氫能或地熱,對於實踐永續同樣至關重要。

然而,全球各國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仍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資需求每年達3.7兆美元,而這個數字也與知名管顧公司麥肯錫所估計的3.3兆美元相差不遠。

鑒於此,加速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基礎設施顯得更為重要。壽險資金與退休基金皆屬於資金部位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它們對基建投資感興趣的原因可概括歸納成下列四點:一、基建投資已被發現能夠幫助達成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目標,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二、基建的長期穩定收益特性可與壽險或退休基金的負債結構相匹配,降低再投資風險。三、基建專案通常有較低的累積違約率與較高的違約回收率,大致上可以類比投資等級公司債券。四、大多基建股債都屬於未上市性質,不隨市場震盪變化,對於機構投資人來說相對是較低波動度與較高流動性溢酬的資產類別,也有助於投組多角化。

台灣過去在基建資金上高度仰賴政府預算。立院去年專題研究報告指出民間資金透過促參法參與公建之累計金額占比僅6%。此外,根據國發會的預估,單單是與淨零轉型相關方面所需要的民間投資,至2030年至少需要4.2兆元。然而,台灣的退休基金卻投資海外基建2,500億,對於本土基建投資比率卻是零。相較之下,國外大型退休基金,如加拿大魁北克退休基金(CDPQ)與德國最大退休基金(BVK)卻積極投資台灣,在智慧倉儲、冷鏈、與風能等項目上至少累積300億的投資金額。

另一方面,保險局監管的壽險業可運用資金超過30兆元,但投資國外比例長期超過六成,在國內實體基建案的投資比率僅有0.4%,遠低於國際資產配置常見的1.5%-2%。因此,公會近期提出未來三年增加3,900億元在地投資的目標,應當被新政府重視,並交由金管會規劃配套獎勵措施,分階段落實。

再從國外經驗來看,促進民間投資的另一個關鍵在於資產管理業的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保險公司高達九成比例是透過資產管理業者設立的基金投資基礎建設。透過資產管理業者間接投資實體產業的好處除了在於資產管理業者較擅長案源開發、專案評估或營運維護之外,也有不同標的的風險分散功能。雖然金管會證期局已於2017年開放投信設置私募股權基金,但是七年來僅有四家設立基建型私募基金,包括:第一金(智慧電網、資料中心)、國泰(綠能、水處理)、合庫(長日照)、與聯邦(太陽光電),不管是從家數、規模或種類來看,金管會都應在既有思維上作出調整,加大力度發展本土資產管理產業。

台灣在去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中提升至第六名,然而,在這項榮譽背後,我們也面臨一個值得關注的重大挑戰:在「基本基礎建設」這個項目中,台灣僅排名在後段的第37位,這數據反映出我們在基建設施迫切需要提升的現實。鑑於此,新政府的金融主管單位應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本土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升級。這不僅有利於機構投資者在資產面獲得長期且穩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這將能夠提升民生福祉、促進數位創新,並推動台灣社會朝更永續的發展方向快速邁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下一篇
財經不滿意度高 執政者應惕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