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探究亞洲四小龍贏家的祕密

最近香港經濟股市陷入低迷,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差異,再度引起討論。(歐新社)
最近香港經濟股市陷入低迷,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差異,再度引起討論。(歐新社)

本文共144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最近香港經濟股市陷入低迷,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差異,再度引起討論。半個世紀前,大約從1970年代開始,有人提出的「亞洲四小龍」概念成了潮詞,四小龍也不負所望,表現亮麗,在當時,除了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如後來的G7外,四小龍基本上總能成為全球的聚焦。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G7明顯已失去了它早日的輝煌,正面對著以中國為核心的發展中國家(如金磚組織)的強勢競爭;四小龍作為一個整體的光彩似乎也在快速褪色,就像彗星一樣,50年一閃而過,在國際輿論板塊中的角色逐漸淡去。

但四小龍之中,卻有新加坡一小國,一枝獨秀,一騎絕塵,不僅狠甩其他三小龍,其出色表現直追甚至超越許多發達國家;至於被拋甩的三小龍,早失往日龍騰銳氣,也難怪四小龍之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是,為何曾被整體看待的四小龍,後來的發展差異會如此之大,且愈來愈大?若進一步聚焦,新加坡特色的現代化模式,有無可能成為現在問題叢生的發達國家,作為反思教材?

台韓港星四小龍發跡之初,正值二戰結束後不久,均曾受戰火破壞,所以起始條件十分類似,再加上同為體量小、資源少、人口少,正是在這樣明顯不利的情況下,竟然在1970年代開始不久,即紛紛在經濟發展不同領域表現出色,「四小龍」之名因而實至名歸。何以致此?此中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殊異的條件。

所謂共同背景,還有三個。首先,四小龍體量小,必須靠與外界互動,要靠貿易拉動經濟,所以一開始多鼓勵引進外資,帶入技術與管理,結合本地廉價勞力資源,「發明」了出口加工區,再靠出口賺取外匯。

四小龍共同面對一股由美國引領驅動的空前全球化大浪潮;其次,在政經體制上,四小龍均採市場經濟;也都採取寬嚴程度略有差異的「威權政治體制」,且多由政治強人領導(其中香港政治由倫敦主導,也是一種另類的威權體制)。威權政治體制與市場經濟相輔相成,強化了競爭力;第三個共同背景是,中國大陸還在「沉睡」之中,未對四小龍所屬的這「半個(市場經濟)地球」產生任何影響。

大約從1990年代開始,特別在1997東亞金融風暴之後,四小龍發展差異開始明顯,彼此差距開始拉大。比較明顯的變化尤其出現在:一,四小龍依成長速度區分兩組,一組是港、星,跑在前頭;一組是台、韓,略為滯後。但隨著時間,這兩組間的差距卻與時俱增;二,台、韓一組,台一向略為超前,但在2000年前後,曾一度被韓反超,惟不久又翻轉回來,兩者差距不大,但基本上台略超韓;三,港、星一組,星長期間領先港,時至今日,幾乎已不在同一組別。現以兩組人均GDP數字對照,可以明顯看到四小龍表現之變化。一是1950年的四小龍人均GDP(美元):台(924)、韓(854)、港(2,218)、星(2,219)。到2022年,成為:台(36,792)、韓(33,592)、港(49,700)、星(79,426)。由於四小龍面對的外在環境變化基本一樣,所以其間差異就必須從1997至今期間各自的因素中尋找可能的答案。比如:

一,政治體制:香港進入「一國兩制」適應期;南韓政壇經常動盪;台灣走上民粹化的台式民主;星則堅持卓越的精英治國體制。

二,領導人至關重大,新加坡精心培養政治人才,李光耀之後有吳作棟、李顯龍及即將接班的黃循財,俱一時之選。

三,中國大陸因素。港、星俱受惠於此一因素,星尤其刻意經營;韓早先也認真處理中、韓關係,惟近年來追隨美國,經濟遂急轉直下。台灣則從馬政府時代的互動互惠演變為當下的對抗。

以人比擬,四小龍的命是老天給的,運則是自己選的,脈絡整理清楚之後,此言誠不虛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發展資產管理 引導資金參與基建
下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