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

提要

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五之四

半導體示意圖。 (美聯社)
半導體示意圖。 (美聯社)

本文共137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此次大選缺乏詳細經濟路線與政策攻防,除了重啟兩岸服貿、高房價物價、主權基金等個別式議題外,對於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與經濟發展路線,幾乎留白。新政局展開,必須務實回到經濟與產業政策探討,特別是回應年輕族群的發展需求。

蔡政府執政近八年來的經濟表現,從數據上來看很亮眼,複合經濟成長率3.17%,高於全球、亞洲小龍及日本,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名列全球第14。但數據未能反映到人民感受上,主要來自於產業的不均衡發展所導致的所得分配不均,使得不在贏者圈內的民眾不易感受經濟成長的成果,加上近來通膨使得實質薪資滑落,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這些困境的產生有其主客觀因素,卻是新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半導體產業作為護國神山,對國家安全與外交有無可忽視的巨大正外部性,政府傾力發展,無可厚非,也有高度共識,但是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特別是傳統產業與眾多中小企業,除了競爭力提升不夠快,也遭遇人才等資源受到科技業磁吸的影響,發展受限,自也難以普遍提供優質高薪的就業機會。因此,如何克服產業的不均衡發展應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

產業的發展可以有兩個層面的討論。一是應有多元而非浮濫的產業樣貌。台灣必須有除了半導體產業以外的多元產業來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這不是新目標,蔡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賴清德的「信賴產業」都有此一思維。這些產業政策都隱含了引導產業由硬體製造轉往軟體、智慧應用、生技發展的企圖,方向上沒有問題,只是同樣面對既有優勢產業的資源磁吸,落實的程度與速度還有進步的空間。

此外,經濟學永遠的核心問題是「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產業固需多元化,卻不應浮濫化。面對長期競爭力低落、缺乏長期發展優勢、無法提供好的就業機會、甚至高耗能高碳排的產業,新政府必須有勇氣面對,設法建立轉型或退場機制,在衝擊最小的情況下讓有限資源可以釋放出來發展利基產業。

另一個層面的討論在於企業端。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只能或只願依賴低成本、無法或不願支付較高薪資的廠商,畢竟這與打造高薪經濟的目標密切相關,而有感的薪資成長須靠人力和企業能力的提升。

面對百業缺工潮,台灣應著重的不應只是創造就業機會,而是必須創造高薪就業機會。前幾年面對疫情,如何維持企業與就業於不墜是最重要的政策,疫情過後,必須思考如何尊重市場機制,揚棄雨露均霑式的政策誘因,另行規劃與企業能力、轉型升級與差異化努力、以及與薪資連結的產業政策,才能打造長期具有韌性與競爭力的企業。

蔡政府另一被稱道的政績是有效擴大了投資規模,即使去年出口不佳,仍創造了史上第三高的出口額。但民眾的感受再次說明了經濟成長不等於有感,投資與出口固然有利於GDP數字,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過去一、兩年來,台灣經濟面對「外冷內溫」,相對於我國GDP高度依賴出口、內需消費卻不及五成的不均衡結構,這樣的不均衡發展正在微調,讓台灣的GDP結構更為優化、人民更懂得如何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而這也是服務業發展的契機─面對更高的消費力,服務業的優化與多元化正可展開,除了傳統餐飲、零售之外,攸關生活品質的銀髮產業、育養產業、文創產業必須投入更大的發展力度,為經濟體質的進化努力。

台灣的經濟政策必須適度改變營業額、出口額、投資額等量化數據的追求,無論出口、投資、消費,追求質的提升以打造有感的薪資與生活品質,才是新經濟與產業政策的重點。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富中央卻窮地方 財劃法應修正
下一篇
財經內閣也須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