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鴻海印度製造 推進中印關係

鴻海。(路透)
鴻海。(路透)

本文共146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鴻海(2317)去年11月底公告,印度子公司預計投入近新台幣500億元擴建廠房,這是鴻海近幾年在印度罕見大手筆投資,外界推測,此舉是為在印度進行iPhone新產品導入(NPI)預做準備,NPI指的是新產品上市前的設計、研發、試產,未來還將在印度生產AirPods等穿戴裝置,並規劃設立半導體廠,持續擴大印度布局。

這其實是蘋果的決定,近因是2022年鄭州廠大批工人出走,讓蘋果動念要分散風險,而持續的美中經貿戰與地緣政治衝突下,讓蘋果下定決心離開中國大陸,而扶植印度,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而鴻海是iPhone最大的代工企業,比率占超過六成,不得不配合轉移到印度。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過去18個月與印度總理莫迪三次會面,落實了在印度的擴張計畫,投資所在的卡納塔卡邦(Karnataka)邦政府將鴻海購買的121萬平方公尺土地,命名為大象計劃(Elephant Plan)。

不過比起大陸的協助與效率,外資在印度仍然困難重重,大陸各地政府競相投資數十億美元幫助富士康建立工廠,為能源和運輸提供諸多補貼,外資簡直被寵壞了,但在印度,必須與當地政府、土地所有者和勞工團體周旋打交道,又缺乏上下游供應合作廠商,除了勞動力便宜,簡直沒有其他好處。

雖然如此,蘋果手機在印度製造的發展神速;在iPhone 14之前,蘋果只有一小部分手機在印度組裝,出貨落後中國大陸六到九個月,但去年3月底,蘋果iPhone有7%在印度生產。蘋果設下的目標是2025年25%的iPhone來自印度,但鴻海進度超前,預計到2024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比率將提高到20%-25%。

為什麼會這麼快速?這與富士康整廠從大陸複製到印度有關,而人員更是從大陸的富士康廠派赴印度,這與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設廠,直接派駐台積電工程師到美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移植複製,當然不是這麼容易,其間當然有種種文化、制度問題;派赴印度的中國員工行李箱裡,裝滿了腹瀉藥、自製中式火鍋湯底和筷子,因為傳說印度人都是用手抓著吃飯,適應飲食習慣,還只是最小的,數百名中國工程師必須要用語言App、半吊子的英語和肢體語言,將「富士康模式」翻譯給印度員工。

剛開始時,富士康印度工廠的材料損耗率較高,但到了去年夏末,有缺陷的手機比率,已經降低到在中國達到的水準,鴻海印度工廠目前已經生產標準版iPhone 15。

對於印度總理莫迪來說,2014年開始提倡「印度製造」,現在富士康開始生產蘋果手機,可謂「夢想成真」,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譬如過去保護勞工的嚴格法律,就必須要鬆綁,去年4月,當地政府批准了新法規,將工時從每日八小時增加至12小時,這意味著富士康可以從三班制減至與中國相同的兩班制,以保持生產線的持續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並不完全以負面視之,反而以「印度承接中國製造業」的角度看待,如果印度真想「承接」中國製造業,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經濟聯繫是不可避免的,想讓生產線順利高效運作,中國工程師和工人親臨一線傳達細節知識是必要的;更不用說要構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在中間品進口、市場等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其次,就像製造業由中國移往東南亞的越南或馬來西亞,大陸視為經濟影響力的擴大,反而協助當地能源、交通等基礎建設,希望企業能夠成功轉移,間接也形塑了中國大陸與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

從中越關係近日的緊密,我們可以看出,中印關係在經濟的推力之下,也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不可能持續與印度對抗,而印度也不能如西方所期待的,制衡中國,所以說中印世仇,必然衝突,就像是說中越世仇一樣,以偏概全,未得全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下一篇
對新任經濟部長的期許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