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完備經濟安全的整體戰略

完備經濟安全的整體戰略。 路透
完備經濟安全的整體戰略。 路透

本文共142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2024年全球經濟依然充滿變數,俄烏戰爭未解,區域衝突不斷,且從台灣開始,日本、印度、歐盟及美國等,未來12個月都將歷經關鍵大選。唯一的不變,可能是各國繼續將確保經濟安全列為優先議題,並加速落實機制的建立。

以日本為例,前任安倍政府2020年12月提出《關於制定日本「經濟安全戰略」建言》,定義經濟安全為「戰略自律性」與「戰略不可欠性」兩大概念。「戰略自律性」指日本不過度依賴他國而可確保日本生計及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戰略不可欠性」則是確保日本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結構下不被取代。於是日本2022年5月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也在內閣設置經濟安全保障國務大臣。

經濟安保法包括特定重要物資、關鍵基礎設施,支援重要先進科技研發及允許特定專利不公開等四面向。例如就特定重要物資,乃按人民賴以生存或經濟活動廣泛依賴的重要物品、過度依賴外部供給、外部行為可能會導致供應中斷等,日本界定了抗生素、化肥、半導體、電池、永久磁石、重要礦物、工業機器人、航空器零組件、雲端服務、天然氣,及船舶零組件等11項為特定重要物資。去年4月又公告前述11項與3D金屬列印為「核心商業部門」,外國投資人於投資這些產業前,需事先通報並取得核准。再者,為支援先進重要技術開發,日本政府也設立「經濟安全重大技術開發計畫(K Program)」,針對人工智慧、量子、機器人、先進感測器等先進科技,及海洋、航空與太空、生物科技等領域,推動技術研發與合作。

歐盟雖未制定根本性的經濟安保法,但提出一系列經濟安全相關法案,包括2022年生效的「單一市場緊急應變工具法」(SMEI),考量到新冠疫情使物流中斷的經驗,則SMEI指出若有重要產品短缺的緊急極端情況下,應確保戰略貨品優先供應給歐盟成員國;去年12月實施的「反脅迫工具法」(ACI),具體規定協助歐盟與成員國免受第三國經濟脅迫的反制措施,透過對貨品與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投資、公共採購等,以及參與歐盟資助研究計畫等限制措施,來反制第三國。還有去年3月提出的「歐洲關鍵原物料法案」(CRMA),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已達共識,預期短期內會施行。其明定「關鍵」及「戰略」原物料清單,且規定2030年至少10%歐盟年消費量應來自境內提煉、40%來自境內加工、15%來自境內回收,更重要的,每項原物料從加工階段來自境外單一國家的消費量應低於65%。

台灣位在經濟風險的最前線,並無低估經濟安全衝擊的空間,政府與民間也開始重視此一問題。例如2022年已通過「國家安全法」,日前國科會也公告國防、太空、農業、半導體、資通安全共22項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都是確保台灣經濟安全的具體進展。

但整體而言,相較於美歐日,我國經濟安全政策仍處在成形階段,尚有不足之處。首先政策欠缺清晰的問題意識,作為整體性戰略目標的指引。第二,目前各種政策工具間仍是各自成軍狀態,欠缺整合機制,以提升自主及維持競爭力二個面向的需求。例如各國都加速外資安全審查與出口管制技術領域的整合及同步,我國看來仍各自為政。又如對外資國安審查重陸資、輕外資的雙軌制度,在資金全球流動的時代,似乎已難謂符合現實需求。再者,我國近年積極推動的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精準醫療、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如何跟前述的核心關鍵技術整合,以達成「戰略自律性」與「戰略不可欠性」目標,也有強化的需要。

展望2024,為台灣量身訂做經濟安全的整體戰略,將會是新政府優先建立的重要課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富中央卻窮地方 財劃法應修正
下一篇
聯準會不降息 美元走強恐成定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