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科技顧問會議的下一步

行政院月中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這是相隔12年後,政院再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月中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這是相隔12年後,政院再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362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月中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這是相隔12年後,政院再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本次會議邀請國內外產學領袖出席,針對半導體、AI、淨零等領域提出建言,作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策略依據。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陳建仁均出席會議,陳建仁並擔任召集人,顯見政府對復開科技顧問會議的重視。

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是我國最高層級的科技發展策略諮詢會議,從1980年第一次召開,到2011年止共召開31次。該會議在科技產業發展上之所以扮演重要角色,可從其發展歷史來看。我國產業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工業化,到70年代末期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期。政府在70年代中已開始注意到科技產業發展的潛力,1980年1月首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邀請美國德州儀器名譽董事長海格第與美國陶氏化學董事葛斯道等五位外籍科技顧問來台出席會議。

當年召開科技顧問會議時,政府已核准新竹科學園區計畫,更早之前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已多次參訪德州儀器,邀請當時還在德儀任職的張忠謀來台。張忠謀在1985年出任工研院院長,之後創立台積電(2330)。從歷史的脈絡來看,若無當年科技顧問會議,沒有當年行政院長孫運璿、李國鼎等官員將發展科技產業列為政府施政的重點項目,就沒有之後包括台積電在內的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更無今日台灣位居全球科技產業鏈關鍵地位的成果。

在科技顧問會議首度召開43年後,台積電等「護國神山」已然發威,但當下我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不下於1970年代末政府亟思推動產業轉型,這應是政府決定復開科技顧問會議的初衷,值得肯定。若要延續當年科技顧問會議的精神,甚至超越當年科技顧問會議的成績,則有賴政府進一步深化科技顧問會議在政府內的功能,除了謀畫高位的發展策略,還必須落實到政策執行面,才能夠策動影響,塑造改變。

當前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內外課題,外在環境包括美中科技戰與地緣政治影響下,科技業全球化處於崩解的轉捩點,美國、日本與歐盟等國擴大補助或扶持本土科技產業,加劇我業者面臨的競爭。在內部環境上,科技產業已是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除了要維持現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外,也要尋求下一個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從過去31次科技顧問會議的內容與結論,可以歸納出三個重要面向:科技發展的優先順序、科技人力培育與引進、以及產學科研的深化。以今年的科技顧問會議內容來看,政府在科技發展的優先順序上,將半導體與淨零列為主要目標。半導體已是我國最具規模或深具潛力的產業,淨零則是蔡總統在前年元旦談話時首度提出的策略發展目標。我們要提醒政府,科技顧問會議除了提出前瞻性的發展方向外,也必須兼顧產業現狀與可持續發展性,就如同參與此次會議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受訪時所言,「以產業經驗提供討論,希望政府做出對的決定。」

人力與科研的投入是科技顧問會議另兩個必須解決的課題。當年李國鼎費盡千辛萬苦延攬張忠謀返台,還有其他海內外人才投入,才有今日台灣科技產業的成就。近年國內科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受到高教資源投入不足、優秀教授外流或延攬不易等因素影響,出現令人擔憂的人才不足、斷層等問題。

我們欣見科技顧問會議重新召開,但會議不能變成流於形式的「大拜拜」,而是要使出洪荒之力,探索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下一步。在產學領袖的縝密討論下,確認可實踐的路徑,並由政府跨部會推動落實,這樣才能發揮科技顧問會議應有的功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對新金管會的期許
下一篇
兩大外送業合併 有違公平競爭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