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回應歐洲商會建言 強化產業韌性

歐洲商會日前發表2024建議書,以「籌擘經濟振興之道」為主軸,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言。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歐洲商會日前發表2024建議書,以「籌擘經濟振興之道」為主軸,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言。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373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歐洲商會日前發表2024建議書,以「籌擘經濟振興之道」為主軸,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言,希望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能強化台灣的韌性與靈活性,內容包括:優先發展再生能源、擴大人才庫、洽簽「台歐雙邊投資協定」等。

這份建議書提及,政府應擴大再生能源產能、修訂(調降)國產化規定、集中發展具優勢之能源產品以切入國際市場、簡化核准流程;消除電動車充電設施的法規障礙、獎勵消費者採購電動車;擴大人才庫以解決勞工短缺問題;洽簽台歐雙邊投資協定、積極處理非關稅貿易障礙。建議書特別提出,為因應國際化,應培養官員的英語能力,並融入升遷指標;另引進以英語為母語的官員,以發揮「鯰魚效應」。

對於歐商建議,國發會回應,政府致力於發展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強化人口和移民政策、推動雙語政策和法規透明化等,和歐洲商會建議的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說,真的政府施政和歐商的建議方向一致,歐洲商會為何還要提出這些建議?當然是政府的施政和他們的期待有落差,也就是「方向」沒錯,但「執行力」有問題,導致成效不彰,讓歐商認為窒礙難行,可以改進優化,建議政府參考改善。

其實,上述幾項問題,在去年的建議書中都已經提到。例如,在人才方面,去年就提到「就業金卡」計畫的資格過嚴,為吸引更多樣化的國際人才,應妥善修訂外國專業人員資格。而作為淨零碳排的主要路徑之一,推動電動車應修改獎勵方案和稅務政策,以激勵電動車銷售和建設更多的充電設施;要修改現有土地和建物使用規則,允許未用農地和城市可以建設更多的充電站。對於再生能源設備國產化政策,希望增加市場化機制來有效達標等。

但是,就如同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這些政策的方向縱使正確,但都沒有設定具體的短中期績效目標或要求,乃至於根本難以衡量是否達標。就算外界有所檢討,相關部門就以「和目前政策相互一致」,好像政府相當賣力,來蒙混過關。但是幾年下來,常常只有微弱的績效,問題幾乎都沒有解決。以外國人就業金卡而言,從2018年2月開始已推動了五年,但到今年10月底僅發放了8,535人次,目前仍有效的只有6,551人次;若加上「特定專業人才聘僱許可」才勉強達到1萬人,這距離金卡設定2030年要達到10萬人的目標相當遙遠,而其中多數在經濟和科技界,其他領域都沒有顯著成效,也導致歐洲商會認為政府中沒有外語人才,難有效進行國際化。面對這種難堪「成果」,政府依然老神在在,反正沒有人會認真檢討,行政院和監察院都不當回事,誰奈我何?

其實,台灣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政治和經濟未來,除了須有歐洲商會企求的「韌性和靈活性」,處理能源和人才方面的問題以外;還需要更積極地調整體制來面對才行。例如,類似新冠疫情會不會再度發生?北京是否會對台灣進行軍事封鎖?美國是否會進一步圍堵中國大陸,宣布若對美國出口高級晶片就完全不得對大陸出口?無法加入CPTPP等區域貿易組織,若造成台灣傳統產業進一步外移、威脅台灣「經濟安全」時,該如何應變?

媒體報導,在俄烏戰爭發生後不久,北京就展開模擬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制裁,進行了一場中國的全面壓力測試,探測中國的韌性並尋找應對方法。

有趣的是,在本次台灣總統大選中,只有民眾黨充分重視經濟安全,在「韌性產業政策」中提出要成立「經濟安全保障法」、在國安會下設立「經濟安全保障會議」。未來,無論是哪一黨執政,都應該認真參考推行,來應對未來全球和地緣的變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下一篇
財經不滿意度高 執政者應惕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