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總統候選人的經濟考題

2024總統大選態勢已漸明朗,所有候選人未來都要對台灣經濟問題提出解方。路透
2024總統大選態勢已漸明朗,所有候選人未來都要對台灣經濟問題提出解方。路透

本文共1366字

經濟日報 社論

2024總統大選態勢已漸明朗,所有候選人未來都要對台灣經濟問題提出解方。其中有些是台灣的長年沉痾,全部歸咎於蔡政府也未見公允;然而有些則是蔡政府執政下所衍生的問題。未來在端出新牛肉之前,必須先處理蔡政府所留下的問題。

首先必須「誠實」面對台灣基礎建設不足的窘境。在製造業成長帶動下,台灣人均GDP已超過3.5萬美元,不但早已擺脫所謂「中度所得陷阱」,甚至還一度超過日本及南韓;但是台灣仍存有在開發中國家常見基礎建設不到位的現象,無疑是莫大諷刺。

特別是在2017年「817」全台大停電之後,缺電陰影始終籠罩台灣。蔡政府雖然善用各種數據,例如操控備轉容量的高低,來證明台灣不缺電;但由客觀角度而言,台灣的確是缺電高風險國家。刻意隱瞞缺電事實,不但賠上政府信譽,產業界更擔憂受到限電衝擊,不利於吸引外人投資。

在「2025非核家園」已確定跳票,核電不再是發電選項下,再生能源無法銜接,未來將形成重大缺口。例如被視為蔡政府重大政績的離岸風電,推動迄今外商進度延宕、股權時有更迭、資金周轉困難,以及外商和台灣政府對「國產化」有重大歧異,各式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未來全民所負擔購電的沉重成本,電力問題將會是燙手山芋。

土地是基礎建設另一瓶頸,台灣一直面臨缺地問題;美中貿易戰下台商回台,此問題更為嚴重。供給不足、成本高昂,以及取地過程冗長,是目前企業的三大困難。台積電最近宣布放棄龍潭案,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必須由整體國土規劃角度,才能舒緩用地不足問題。

蔡政府在任七年,台灣國際空間更形受限。除了無法出席馬政府時期可以觀察員身分出席的國際組織外;一些過去所簽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被終止,FTA進度不進反退。另外台灣念茲在茲的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政府除了宣示繼續努力外,目前進度卡關。在中國大陸也申入CPTPP下,未來更是困難重重。而另一個已全面生效,對台灣貿易排擠效應已經浮現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政府更是絕口不提。如何遏止區域經濟整合的頹勢,可說是刻不容緩。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雖完成首批協議,但後續談判已出現瓶頸。此倡議是在美國框架下進行,以符合美國需求為主,對台灣實質助益有限。而台灣所關切的供應鏈整合、避免雙重租稅,以及雙邊FTA等議題,美方均未有積極回應;未來如何向美方勇於爭取更多符合台灣需要項目,也必須有所規劃。

經濟成長趨緩是另一挑戰,台灣今年成長率保2無望,已淪為全球末段班,明年回升幅度也不會太高。目前不但欠缺短期提振經濟措施,也沒有因應經濟長期趨緩的政策,更是要補強的地方。

台灣經濟「患寡更患不均」,目前M型社會走向明顯,低薪問題普遍,所得分配惡化。蔡政府承諾改善年輕世代的各項承諾大多跳票,更擴大所得差距,未來必須由多面向來降低貧富不均程度。

台灣產業也呈現兩極化成長,以半導體為主的資通訊產業一枝獨秀,但傳統產業普遍面臨困境。不但在國內競逐資源居處於劣勢,國外也因欠缺FTA而出口受阻。但政府產業政策仍偏向協助強者與贏家,未來必須提出更多協助弱勢產業的方案。

蔡政府時期兩岸溝通管道中斷,但衝突未曾間斷。中國大陸除了繼續阻撓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外,選後也會開始梳理兩岸經貿措施;預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首當其衝,如何維持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定及成果,更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下一篇
對新任經濟部長的期許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