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一帶一路」風雨中漸有所成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382字

經濟日報 社論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8日閉幕,適逢這項倡議屆滿十年,所以備受全球矚目,其功過也可初步檢討。

2013年,中國大陸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一帶一路」倡議,隨後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這項全球性倡議與建設是以亞歐大陸為重點,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可說是一個開放性合作平台,為各國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這次論壇聚集全球140多個國家、23個國家領導人與會,證明十年有成,除了經濟發展先進國家之外,全球各方多盼藉著這個平台繼續推動共同發展。

十年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上兆美元投資,其中雖然有灌水、有弊端、有隱憂,但成果豐碩難以否定。尤其是在全球化遭遇逆風的背景下,各相關國家展現共同發展的心願,實有助於提升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的預期。在目前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中,各國合作促進發展更加迫切,因而共建一帶一路更符合多數國家的發展需求。

一帶一路倡議首先嘉惠中國。目前來自共建國家的商品在中國整體進口中占比已經接近一半,一大批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獲得承包項目,有效紓解產能過剩問題,讓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獲益良多。其在結合後進國家、助益地緣經濟發展上的外溢效應明顯而巨大,這也是中共當局竭力落實倡議的根本緣由。

中國透過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合作夥伴在鐵路、港口、金融、稅收、能源、綠色發展、綠色投資、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20多個領域建立了多邊對話合作平台,對中國的後續經濟與外交效益十分可觀,在南方國家聯盟漸次成形的國際環境之下,其重塑地緣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更不可小覷。

一帶一路所受批評與質疑之處不少,尤其造成一些國家的債務危機,不乏實際案例可循,但也必須認清,這些國家如果沒有財務困絀問題,基礎建設何須仰仗一帶一路機制?何況舉債投資基礎建設有助於經濟發展,經歷一些磨難總是難免。至於一些國家在計畫過程和償債方式上喪失國家自主性,期間的透明度不足、未達既定目標,乃至貪腐、人權、民主倒退、資源掠奪、新殖民主義質疑等問題不一而足,其實這是建設國必須自己承擔的。

如果在全球推動基礎建設那麼簡單,為什麼國際上其他抗衡計畫,如「藍點網路」、「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全球門戶」、「重建更好世界」成果更差?可見一帶一路還是比較務實而能落實的。

美國等經濟先進國家對一帶一路多所批評,但多半出自見不得人好心態,多數批評太過誇大。其實,至2021年底為止,一帶一路出現爭議項目僅占5.3%,出現爭議的金額占10.4%,推動上大致瑕不掩瑜。但也不能否認,中國正與美國在全球政經秩序上搶奪主導權,中國經營一帶一路計畫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債權國,確實在利用手中的籌碼影響他國政策,從而擴大自身利益。這也是一些國家考慮是否持續參與一帶一路的隱憂。

經過十年操作,一帶一路已見成效,在和西方國家抗衡的目的,中國從中獲益不少,但也在全球形成了互聯互通的國際化大流通格局,通過數千項實實在在的項目,改變一些國家的基建面貌,成為提振發展與緩和區域貧富差距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價值取向,即人類命運休戚與共而須相互扶持的思維,這有別於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秩序數百年所抱持的價值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發展資產管理 引導資金參與基建
下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