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協助產業升級 突破經濟困境

今年台灣經濟雖然在第2季成長1.36%,走出第1季的負成長的陰影;但是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仍負成長0.98%,是東亞唯一出現衰退的國家。路透
今年台灣經濟雖然在第2季成長1.36%,走出第1季的負成長的陰影;但是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仍負成長0.98%,是東亞唯一出現衰退的國家。路透

本文共135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今年台灣經濟雖然在第2季成長1.36%,走出第1季的負成長的陰影;但是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仍負成長0.98%,是東亞唯一出現衰退的國家。

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雖然可由谷底攀升,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1.61%,卻是蔡政府上任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主計總處評估要到明年經濟才會好轉,成長率為3.32%,仍居於世界後段班。

台灣經濟低迷,主要是受到全球升息抑制最終需求成長,影響出口動能;加上台灣最主要出口市場中國大陸通貨緊縮下需求疲弱,進一步衝擊台灣出口。出口不振也使台灣民間投資低落,不良循環下使台灣經濟持續下滑。

在全球通膨壓力趨緩,升息走向尾聲,需求回升下,台灣經濟也可望回溫。台灣是小型經濟體,不可能不受全球景氣波動影響。但未來應由改善台灣經濟體質的角度,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才能擺脫目前在景氣循環時出現「衰退快且幅度大,回升慢且幅度小」的情況。

台灣人均GDP已突破3萬美元,進入高所得及先進國家行列。與高所得國家相比,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不但最高,而且還在上升。2022年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達34.17%,較2016年上升了將近2個百分點。製造業的強勁表現是台灣人均GDP跨過3萬美元的重要關鍵。台灣製造業主要是憑藉技術升級,特別是資訊電子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主要環節中取得領先優勢;所以即使沒有品牌支撐,表現仍然非常突出。

未來製造業帶動的成長模式仍會持續,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如何維持既有優勢,將會面臨更大挑戰。政府必須挹注更多資源協助產業升級,然而目前政策思維主要是由投資面協助產業升級,鼓勵投資仍優於鼓勵升級,未能充分發揮成效。另外資源也錯置,例如在前瞻基礎建設大量投入下,仍然無法解決台灣缺水、缺電及土地不足的瓶頸。

未來產業政策需以促進升級為主軸,應更重視鼓勵研發投資,而非只是追逐設備投資的增加,惟有軟、硬體並重才能因應全球產業的競爭。

另外也需要解決台灣產業「K字型」兩極化成長模式。今年上半年台灣製造業表現不佳,資訊電子業卻逆勢成長,其他產業則大幅衰退;特別是傳統產業,衰退幅度更加明顯,亟需政府協助。不過台灣目前協助產業方案,仍偏向大型企業,並以選擇贏家為主;未來必須提供中小企業居多,屬於弱勢的傳統產業更多支持。

服務業的發展也必須關注,近年來由於服務業成長相對趨緩;加上製造業中資訊電子產業的快速成長,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反而有下降趨勢。

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衰退,但服務業卻維持成長。主要是因為疫情消散下,民間爆發性消費所帶動,短期對經濟當然有助益;但一旦恢復常態,不但成長難以為繼,對改善服務業體質助益也有限。

台灣服務業約占GDP六成,但企業規模普遍不大,也較缺乏全球知名品牌企業;近年來服務業雖有成長,但國際競爭力仍不足。服務業貿易出口表現亦不佳,較難創造高薪的就業機會,此也是台灣薪資水準長期偏低的主要原因。

歷任政府均有不少服務業發展藍圖或方案,但由於服務業涵蓋範圍廣且難以整合,所以成效有限。應通盤檢視評估各項政策利弊,並藉目前政府組改機會,進一步統一事權,才能精進服務業發展。

近年來全球環境劇變,產業面臨更多挑戰;各國政府不再放任自由經濟,更積極介入產業發展。產業政策特點是不以短期救急為主,而以建立長期優勢為目標,並且更重視國際結盟。台灣也應順應調整,才能在產業升級重組的趨勢下取得成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下一篇
對新任經濟部長的期許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