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發展智能農業 何懼FTA?

發展智能農業,何懼FTA? 本報資料照片
發展智能農業,何懼FTA? 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共1392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對岸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將延長到1月12日,我方面對ECFA可能被終止的風險,在協議中受惠的石化、紡織、機械和農漁業者都憂心忡忡;但政府對於此事,除批判對岸以政治干擾經濟外,似乎也無能為力。

事實上,台灣在國際貿易上,除資通訊產品有「資訊科技協定」(ITA)護身,得以在國際暢行無阻外,傳統製造業已快速萎縮,服務業也難有效向外發展。一般認為除勞工成本偏高,和台灣缺乏「自由貿易協定」(FTA)、面臨出口被課關稅及服務市場受限有關。因此,簽署具規模的FTA來突破現況,一直是各界共識。

即使FTA在台灣被高唱入雲,蔡政府迄今已過七年,卻沒有簽成任何一個,關鍵因素當然是對岸打壓。但除此之外,政府不願提的是,簽署FTA必須讓市場自由化,可能衝擊選票,特別是競爭力相對較弱的農業選票。因此,除表態要加入高難度的CPTPP外,對於北京較無影響力的美國、歐盟、日本和印度等國,也可說毫無建樹。

農業果真像一般想像的那樣,是勞工薪資一旦變高,就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嗎?為何高薪的美國,農產品出口是全球第一,到處要求別國相互開放農業市場?原因就在於,美國農業科技高超,使用勞動力極少,即使單位勞動薪資高,但生產成本還是較對手低廉,能做到價美物廉,故能行銷全球、包括台灣。

然而,拜新科技之賜,台灣農業在現代化企業家和卓越專家齊心努力之下,已經可以運用智能科技,將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五到十倍之多,完全突破農地缺乏的限制。若廣泛推廣,必能讓台灣農業不再成為簽署FTA的沉重包袱,這可能是擬定農業政策的政府官員還不知道的發展。政府有必要深入了解,大力輔導推廣,除可讓台灣農業轉型,更可讓台灣新農業在全球攻城掠地,成為全球智能農業的領頭羊。

據了解,南部已有農企業者,以組織培養、分裂育苗和氣霧栽培等技術,為果樹、園林、林木、茶及藥材、蔬菜進行快速繁殖,目前已離地種植出蓮霧、草莓、竹薑、甜高粱等高價作物;已獲得泰國的全球最大有機農場之整廠輸出、技術入股巨大商機,以及波多黎各、中國大陸爭取合作的商機。以竹薑為例,和傳統竹薑生產比較,其薑苗每棵以45元出售,高於傳統薑苗(約20元);其成長時間只需100天,傳統薑則須300天;其良率高達90%,傳統薑只有50%;其收成每株為3公斤,傳統薑只有1公斤;其收成次數為每年三收,傳統薑只有一收;傳統薑種植一次需要休耕五年,他們五年卻可連續種植15次。兩種栽種模式的差距,真不可以道里計數。而全球竹薑的需求巨大,每年約有新台幣1,000億元(約34億美元)商機。台灣過去每年出口日本5,000公噸,目前只有1,000公噸,因為耕地有限又必須休耕。

業者透露,其生產之白草莓,一分農地可離地栽種1.5萬株、每株半年收成24顆(每顆75克,為一般三倍)、每顆若設定一般市價一半50元,約可獲得新台幣1,800萬元營業額,這是何等高值的營收,獲利當然遠高於傳統農作物。業者也已將其單顆為手掌大的白蓮霧出口杜拜,三顆1斤售價高達新台幣1,000元。

若台灣農民都以這種模式來提高生產力和產值,那麼簽署FTA相互開放農業市場的結果,將是對方出口低價農產品來台,我方出口非常高價的農產品到諸多對手國高端市場賺取高利潤。政府的任務,則是透過各種輔導或補助方案,協助更多農民盡速加入這種農企業的合作團隊,因智能農業生產模式需投資各種設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如此,有了智能農業,FTA何懼之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對新財經內閣的期許
下一篇
「財政愛國主義」再起 應妥善誘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