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改善食安系統不容鬆懈

若再繼續放任未標示美豬進口,會使美豬流向更加紊亂,食安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若再繼續放任未標示美豬進口,會使美豬流向更加紊亂,食安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313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近來進口美國萊豬問題愈趨嚴重,政府雖然強調美豬進口值低,只是有少數不肖業者將美豬以化整為零、「洗產地」的方式混入其他豬肉,但迄今抽樣美豬化驗均未含萊劑,所以對民眾健康不會有影響。政府也宣布開始對所有進口豬採取逐批檢驗,但是民間疑慮並未消除,因為仍有進口美豬去向不明,所產生影響遠大於統計上的進口金額。

在當初開放美國萊豬,政府宣稱若規定標示萊豬與非萊豬,是違反國際經貿規範;未來會做好源頭管理,有效控管進口豬流向。言猶在耳之際,已經耗費大量資源於檢驗及查核美豬,但仍有進口美豬不知去向,源頭管理破功,政府卻束手無策。

美國萊豬對健康無虞,是當初政府主張不需標示進口萊豬的另一原因。但是既然無礙健康,卻又禁止美豬不得進入校園、軍營,及國家體育訓練中心,甚至還矯枉過正要求校園團膳只能用本國肉品。此種「開大門,關小門」方式,不但互相矛盾,也違反國際規範,更使得消費者認為進口萊豬有害健康。在無法區分萊豬及非萊豬下,消費者自然排斥進口美豬,也促使造假產地標示的情形層出不窮。

食安系統混亂不明,受害的還是消費者。以雞蛋為例,政府無法杜絕將進口蛋標示為國產蛋的亂象,民眾誤食過期進口蛋情形,為了替滯銷進口蛋解套,主管機關認定進口生蛋在國內製成茶葉蛋,是屬於「實質轉型」,茶葉蛋可標示國內產製。不過將生蛋煮熟成茶葉蛋,即符合「實質轉型」的認定方式,不但與國際原產地認定原則不同,一般庶民也很難接受。

另外既已認定茶葉蛋符合「實質轉型」,卻又規定業者販售時必須標明生蛋來源地。若區分萊豬及非萊豬有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之虞,標示生蛋為進口蛋及國產蛋則更有可議之處。

政府目前的食安政策,除了執行面問題外,也充滿政治考量。當初不標示進口美國萊豬,即是顧慮到美國反對。最近日本開始將核廢水排入海洋,引起各國質疑,台灣不但反應平淡,甚至還有為日本護航的聲音。

另開放全齡加牛進口,政府解釋全球已有50多國對加拿大開放,卻漠視目前仍有上百個國家對加國仍有狂牛症疑慮,而禁止全齡加牛進口;而且竟然也提出開放加牛有助於台灣的國際參與,難道就是為了討好明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主席國加拿大嗎?

事實上,近年來由開放美國萊豬、日本福島食品、雞蛋、加拿大全齡牛的進口及日本核廢水問題,政府處理最大的盲點是開放時皆主張可有效管控風險,且符合國際規範。但在之後無論在進口品的產地認定、產地標示的查核,及產品流向的追蹤,都存在不少缺口,以致使得消費者承擔最大風險,國內食安防衛體系亟需改革。

目前食安之亂,首先必須解決美豬問題。在進口美豬源頭管理機制未到位,國內美豬流向未疏理清楚前,政府應切莫再以違反國際規範而不作為,而應以國民健康為第一優先。所以應當機立斷,排除美國壓力,規定進口美豬必須標示萊豬或非萊豬。因為若再繼續放任未標示美豬進口,會使美豬流向更加紊亂,食安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

另外也需解決中央與地方食安政策銜接不足,及資訊落差問題。目前中央雖然運用大數據方法,由風險概念來管控食品安全,但卻無法與地方政府分享即時資訊,以致查驗稽核慢半拍,無法發揮預警作用,中央與地方政府互相抱怨,形成食安重大缺口。未來惟有中央與地方同步,才有可能完善食品安全防衛體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下一篇
​年輕人低薪的根源何在?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