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罷工浪潮 凸顯美國再工業化困境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久,近幾任總統都想振衰起敝,各種藥方接連下,但都沒有顯著起色。路透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久,近幾任總統都想振衰起敝,各種藥方接連下,但都沒有顯著起色。路透

本文共1398字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久,近幾任總統都想振衰起敝,各種藥方接連下,但都沒有顯著起色。拜登總統下的藥方最重,同樣效果不彰,最近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在底特律福特(Ford)、通用(GM)和克萊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三大車廠發動罷工,對於勞工的巨幅加薪要求,勞資雙方談不攏,罷工規模愈來愈大。這場罷工反映美國傳統製造業困境深重,欲使製造業回流及再工業化戛戛乎其難。

美國傳統製造業的汽車業早已失去競爭力,自電動車革命後,三大車廠獲利和市場競爭力更加貧弱,當然發不出理想薪水,工人為此罷工,無論索求最後滿足到何種程度,只會加快步入破產危機。燃油汽車不但在市場上快速失去競爭力,生產流程的高人力成本也註定其將被時代淘汰。

特斯拉及中國電動車製程,已將車體分割成極少集成板塊壓鑄成形,大量減少數百個焊接點,縮減組裝流程、零件和人力成本,加上做為電動車心臟的電池持續精進,充電速度、行駛哩程不斷改良,已使造車成本和保養需求大大減少,加上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臻於成熟,傳統汽車愈來愈落後,最終破產命運迫在眉睫。

如同歷來衰退或是外移的製造業,在產業創新能力與生產成本的嚴酷考驗下,美國汽車業無論技術、哩程或售價都處於劣勢,淘汰機制加速進行。電動車被看好是時代新寵兒,特斯拉搶占先機,中國大陸各大車廠奮起直追,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日本豐田、本田、日產和南韓現代、起亞等都各有優勢,唯獨美國三大車廠工會勢力強大,力阻改革與轉型,使得競爭力加速流失。

汽車業危機若此,其它產業工會牽制性之強不遑相讓,不但拉低美國競爭力,也降低資本家投資意願。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建廠,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建廠工人索取很多,廠房建廠安全、訓練和工資其他問題都必須艱苦談判,建廠速度和投產時程大大推遲。

近期美國罷工風潮風起雲湧,蔚為大潮,UPS、最大醫療體系的凱撒醫療集團、好萊塢編劇、星巴克咖啡師等許多行業先後大規模罷工,勞資衝突已明顯降低美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在通膨肆虐之下,員工生計更艱苦,遂而要求付更高薪、減工時,國際競爭力大不如前的企業將如何生存?可悲的是,致力於製造業回流的拜登總統,為了拉攏勞工,竟赴罷工現場聲援勞工,成為美國第一個出席罷工活動的總統,這種行徑如何能吸引製造業回流和外資投資意願?政治制約產業發展莫此為甚。產業的大船都漏水了,勞資與政客還在拚命向企業擠牛奶,競爭力怎能可能不大跌?其他產業又如何回流?大船最終如何能不沉沒?

美國製造業1980年代以來邁入衰退大趨勢,固定資產投資不斷下滑,占GDP比重一減再減,所占商品出口的比重跟著下滑,由2003-2006年的77%左右,下降至2010-2019年的62%左右。從歐巴馬政府以降,再工業化成施政重點,但成效不佳,主要原因出在成本居於劣勢、產業政策缺乏連貫性、經濟結構過度向金融業傾斜,加大了重振製造業的難度。美國政府鼓勵投資的對策繁多,但難以從根本上打破本國商品消費增長的瓶頸,自然制約了製造業投資和就業增長的空間。最大影響因素在於成本劣勢十分突出。

據調查,包括勞動力、地租、水電、稅收和利率等初級成本,美國在各大經濟體中居於末段班,其中,勞動力成本過高是最顯著的劣勢。層出不窮的罷工只會讓這個劣勢更加嚴重。政客們大吹製造業回流的法螺,但美國製造業大企業多已鋪平全球化生產體系的大道,他們正在世界各國大啖比較利益優勢的美食,誰還想回到國內從事吃力又惹人嫌的行當?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核三廠機組延役 迫在眉睫
下一篇
貿易表象難掩產業失衡沉痾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