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穩定物價 不能扭曲市場價格機能

一年多以來的通貨膨脹造成民眾生活成本提高,形成不小民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一年多以來的通貨膨脹造成民眾生活成本提高,形成不小民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379字

經濟日報 社論

一年多以來的通貨膨脹造成民眾生活成本提高,形成不小民怨。儘管台灣物價上漲幅度就全球而言並不算明顯,但在政治考量下,政府總將穩定物價視為要務,傾力消弭所有可能引發物價上漲的因素。事實上,政府穩定物價的努力程度真的不小,的確讓物價上漲不若全球嚴重,但這反而成為央行採取較各國更為寬鬆貨幣政策的理由,使得本該由央行負責的穩定物價天職,改由各種可能扭曲市場價格機能的諸多政策來承擔。

致力維持物價不合理的上漲當然是政府的職責,然而,過度的穩定措施所造成的資源錯置與運用卻非經濟之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體認此點,避免譁眾取寵地採取民粹決策。最明顯的例子正是喧擾超過半年的蛋價問題。

雞蛋在台灣是非常特別的商品。台灣人愛吃蛋,每年平均每人要吃355顆蛋,全球排名第二,比日本還多,可見其需求彈性很小。此外,雞蛋在台灣的供給彈性也甚小─養雞場普遍被視為嫌惡設施,增建擴張不易;蛋的生產周期較蔬菜長,又不似蔬果可以冷藏久置。供、需彈性皆小,一旦供給減少,價格升幅一定不小。過去一年,日本政府沒有明顯干預雞蛋市場,導致蛋價上漲64.3%;漲幅理應比日本高的台灣,在政府採取進口雞蛋等措施力壓蛋價下,蛋價僅上漲12.3%。日、台做法孰優孰劣,當然有討論的空間,只是在「蛋是民生必需品」的前提下,放任蛋價上漲恐怕是高度政治不正確,近日蛋價微有上漲趨勢,在野黨立委便立即聲討可為明證。

政府基於「平準」想法,大量進口雞蛋以平抑蛋價,重要的是力道是否要大到違反市場價格機能至此程度。反映市場短缺的價格上漲一來可讓消費者真實體認「使用者付費」的合理原則,二來可使生產者有誘因提高生產的質與量。捨此不由,台灣將會長期面對「蛋蛋危機」。

政府致力於穩定物價的政治正確措施不勝枚舉。中油剛宣布為了配合穩定物價,繼續凍漲10月的天然氣價格,若再加上台電不反映成本地刻意維持低電價,不但造成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虧損持續擴大,這種不讓「使用者付費」的寵民作法,結果是拿不是使用者的全民納稅錢去補貼,除了有悖公平原則,更讓資源錯置使用,也有傷節能減碳的目標。

環境部剛上任的薛部長在談及碳費的課徵時,表示為了避免碳費開徵後造成「綠色通膨」,連帶影響到一般消費,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可能會納入碳費費率考量。

意思是如果物價上漲,碳費可能就會課得少一些。這是一個奇怪的邏輯!碳費課徵的目的在於讓「外部性內部化」、讓排碳者負擔其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外部成本,實與物價無關,甚至當物價上漲時,反而應該課徵更高的碳費。碳費與物價無關的道理甚明,試問歐盟即將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所課徵的碳關稅難道不會造成歐洲的物價上漲?要因應碳稅或碳費的課徵,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碳排放,而這正是碳稅或碳費的目的之一。若一旦物價上升,就要降低碳費,這是奢望一種政策要達到兩個政策目的,在經濟學理上絕非理想做法。

經濟的基本原理並不複雜,就是讓有限資源可以做最有效率的分配運用,而這有賴市場價格機能維持有效運作。經濟、環境部會該做的是避免過度干預,讓價格反映合理成本、讓「使用者付費」,維持資源的合理運用,最多可做到避免囤積、哄抬;物價的事,就讓該負責的中央銀行去操心!過度而無限上綱的物價穩定政策容易寵壞央行,讓低物價上漲還在維持寬鬆低利貨幣政策,使得被刻意低估的資金成本(利率)造成另一種資本錯置的情形,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彈性育嬰假有助提升生育率
下一篇
Fed政策運作空間急劇萎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