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唱衰大陸經濟 恐陷入迷思

自從今年4月中國大陸經濟數據走軟以來,國際財經媒體普遍以「急墜」、「漏氣」來形容大陸經濟,各大金融機構也急速下修對大陸的成長預估。(路透)
自從今年4月中國大陸經濟數據走軟以來,國際財經媒體普遍以「急墜」、「漏氣」來形容大陸經濟,各大金融機構也急速下修對大陸的成長預估。(路透)

本文共1411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自從今年4月中國大陸經濟數據走軟以來,國際財經媒體普遍以「急墜」、「漏氣」來形容大陸經濟,各大金融機構也急速下修對大陸的成長預估。7月大陸消費者物價比去年同期下跌0.3%,媒體的標題又變成「通貨緊縮」,更強調這是「日本化」的先兆,將引發「財務性衰退」,經濟可能會「失落」個幾十年。

美國總統拜登自然見獵心喜,說中國經濟是「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忘了美國經濟也處於「十面埋伏」的危機之中。商務部長雷蒙多重申中國愈來愈「不可投資(uninvestible)」,但她也沒忘記推銷美國飛機及其他產品。高階官員中只有深諳經濟事務的財政部長葉倫,表示中國仍有提振經濟的「政策空間」。

這些悲觀的論調,凸顯出西方各界對大陸經濟的迷思。首先,許多評論者的思維似乎還停留在20多年前中國「入世」前後的高成長期,但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渡過「起飛」期,成長早已開始減緩。大陸當局認為要擺脫「中所得陷阱」,不能繼續靠地產業來帶動經濟,反而應該整頓治理,集中力量發展「策略性」產業,為「二度起飛」創造條件。

其次,大陸剛剛走出「清零」,本來就需要一段療癒期,這跟中國民眾「睛時防雨、積穀防饑」的傳統思想有關,不大可能出現美式的「報復性」需求,但第2季經濟成長率仍能「保5」。由於當局的作為與各機構的預期不符,仍難逃負面評價。等到7、8月零售銷售加速擴張,國際媒體現在已經開始調整評論的基調,表示復甦出現一道曙光。

外國機構最失望的,就是大陸並未再度採取「火箭炮」式的刺激措施,由中央政府將數兆人民幣的大資金直接投入經濟體系。這是因為大陸當局看到美國的經驗,生怕擴大支出會導致通膨升高;並且記取過去「以債助長」的慘痛教訓,不願再做一些缺乏經濟效益的「大白象」計畫。之前國外機構一再警告大陸負債沉重,現在當局控制負債累積卻又遭致批評,心態令人難以理解。

大陸當局不願直接對民眾撒錢以激勵消費,是因為當局一向反對「福利主義」,認為促進消費必須透過增加就業來實現,撒錢只會使年輕人繼續「躺平」。而且當局並不認為現階段應該靠刺激消費及地產投資來提振經濟,而須改走高科技及綠色成長模式,藉由提升產業價值鏈來落實中、長期成長,短期成長下滑不必太過在意,這與拜登擴大支出使經濟過熱的作法背道而馳。

至於大陸經濟可能「日本化」的說法,顯然是引喻失義。日本1990年代各產業普遍都面臨難以為繼的債務負擔,但中國大陸只侷限於地產部門;而且大陸城市房價迄今約下跌10-20%,而日本當時房價曾重挫40-60%。大陸當前的問題在於民眾信心不足,使儲蓄率偏高,消費降溫,而非日本式的財務性衰退。國際媒體看到7月物價下跌(disinflation),就高喊「通貨緊縮(deflation)」將臨;但8月物價已經回升,9月採購經理人指數也顯示物價持續回升,不知是否又會警告「通貨膨脹」來襲?

國際媒體的報導風格,可能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所致,亦即只重視能夠證實自己主觀想法的證據。由於思維差異,因此從頭開始就認為中國的作法將會失敗,然後尋找證據來支持這項預設的結論。

大陸地產業窟窿的確太大,使消費者信心低落,短、中期經濟成長展望勢必大幅下降,苦日子可能持續數年;但正因為地產業快速消融,使負債減少,經濟修正的速度更快。而且在此同時,電動車、太陽能、風能及電池業,投資與出口都以兩位數字的比率成長。等這一波修正結束,大陸經濟可能將進入一段速度較慢,但更為持久的成長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下一篇
​年輕人低薪的根源何在?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