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鼓勵青年創業政策宜檢討

過去20年,政府陸續推出許多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政策,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20年,政府陸續推出許多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政策,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41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過去20年,政府陸續推出許多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政策,許多青年在大學畢業後,不願投入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涯,隨著風潮開始走向創業之路,但大多無疾而終,徒然浪費了青春歲月。

由工研院與李開復博士創立的台灣創新工場,多年前曾在台舉辦過數次創業構想大賽,主辦者最終得到兩項結論:一,已工作5-10年之30+族群所提出的創業構想,比剛邁出校門的學子創意多元,但執行可行性大增;二,構想大賽獲獎者很難憑藉一己之力執行計畫,如果沒有具規模的企業投資,最後大多選擇放棄,重新投入職場。

鼓勵創新,是任何追求經濟成長進步國家所必須堅持的重大政策,但鼓勵剛出校園的年輕人創業不等於增加國家創新力,反而耽誤了這些具才華與創意年輕族群的職場發展與成就,徒然浪費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

李家同教授多年前曾經提醒:「創新不等於新益求新,還有精益求精」。衡諸世界主要進步國家中,德國與日本的國家競爭力形成,與美國不同,採取的不是新益求新,而是來自於精益求精。後者似乎更適用於中小型國家,風險小而且韌性強。

路邊手搖飲、拉麵餐廳、文創飾品,都可能創造出吸引顧客的創意,但是如果希望成為麥當勞、星巴克、Zara、優衣庫等國際級企業,尚需要兩項關鍵因素:可擴大性(Scalability)、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前者的要訣在關鍵資源與可靠品質的可複製性,後者在於維持永久獨特性,不易為其他競爭者所輕易取代。因此,所謂真正成功的創業,不僅來自技術研發及特殊創意的發想,還需要有成熟的管理與策略能力,而這些不是學校所可以教導,必須具備足夠成熟職場的學習與領悟。

簡言之,鼓勵剛步出校園的學子立即創業,最終十中成一,尚屬難得,恐徒然浪費優秀人才寶貴青春,是一個錯誤的政府政策。

在這個事倍、功不至半的政策下,過去12年,國發會、經濟部以散財童子方式,補助逾千的創業個案,迄今幾乎看不到真正成功的範例,我們憐惜的並非近百億的國家預算,而是其間浪擲了數以萬計優秀人才的才能與歲月青春。

創新與創業的起始,通常需來自目標客戶族群之選定,及其痛點之深入認知。當這兩項前提精確認定後,創業者便可窮盡全力,尋找目標客戶痛點之解決方案。創新可能來自技術研發、服務品質提升,策略定位差異化,或是程序重定。

說來荒謬,大學裡開設之雙創課程,鮮有業師指導,而是由從未創業之博士級教授,教導年輕學子如何創新創業,如此好比從未上過戰場的軍官教導士兵如何殺敵,最後導致士兵多數戰死沙場。教育主管機關實在應該限制各校實務課程,應由具成熟經驗之企業導師執教,而非只會撰寫論文之博士教授。

晚近網路銷售興起,關鍵意見領袖(KOL)、關鍵購買發言者(KOC),一時成為產品與服務推廣之關鍵要素。

然而,網紅是不是創業者TA的合適KOL或KOC,應該精確檢驗與篩選,許多創新產品屬於利基或小眾市場,亂槍打鳥,徒浪費資源而無效,這些經常是學校教授沒有教,青年創業導致失敗之常見迷思。

創業之風險管理至為重要,務必守住停損點,行銷無效即應停步檢討。創業若是只為糊口,與職場上班何異?辛苦與壓力則有勝之而無不及。如果希望創業具有可規模性,國際出海策略至關重要,這些並非青年創業者所專長,需要尋找具豐富經驗者指導領航,或是跟隨大型企業相伴而行,將可大幅降低創業風險。

以上種種創業要訣與陷阱,經濟部、教育部與國發會在制定相關輔導政策時,務必拿捏精準,千萬不要讓滿腔熱血的青年創業者,到頭來因創業而耽誤了一生僅有的年少青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網紅宣傳金融商品應納規範
下一篇
核三廠機組延役 迫在眉睫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