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改變思維 別過度糾結出口衰退

主計總處再度下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61%,主要原因在於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力的出口已連續衰退近一年,近來的衰退幅度更是冠於亞鄰各國。圖為高雄港貨櫃港船隻。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再度下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61%,主要原因在於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力的出口已連續衰退近一年,近來的衰退幅度更是冠於亞鄰各國。圖為高雄港貨櫃港船隻。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本文共1419字

經濟日報 社論

主計總處再度下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61%,主要原因在於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力的出口已連續衰退近一年,近來的衰退幅度更是冠於亞鄰各國。若非內需消費溫熱,加上進口也併同衰退,經濟表現會更令人憂心。在此情況下,出口何時回溫成為最受關心的課題,而這也隱含著「出口回溫是台灣經濟唯一救贖」的潛在思維。這樣的慣性思維無可厚非,畢竟台灣經濟成長大幅依賴出口驅動已是數十年的跨世代經驗,很難改變。然而,如果台灣出口是如此易受全球景氣影響,這種脆弱性就值得深加檢討,認真思考其他的救贖之道。

「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出口是台灣經濟的命脈」這樣的語詞常見於對台灣經濟的介紹中,但是一來從來沒人規定經濟非得出口導向不可,二來出口若是命脈,就很容易致命。面對出口連續衰退,我們可以有兩種思維,一是比較結構性、根本性地考慮改變出口在GDP與經濟成長中的重要性,另一是比較淺碟式地維持既有結構,努力保持或找到所有有利於出口的政策與動能。在經濟順風時,後者實易如反掌;當經濟逆風時,後者就常力不從心,只能期待風向轉變。

這樣的困境與我國的產業結構有關。我國的出口產品近八成為中間產品,必須依賴最終產品做為出海口,沒有獨力增加銷售的策略空間,一旦最終需求萎縮、訂單不來,就幾乎無計可施,當然就會出現比其他國家更嚴重的出口衰退。偏偏我國的貿易依存度高達GDP的1.2倍以上,在全球除了以轉口貿易為主的國家外幾乎名列前茅,順風則罷、逆風則苦。近一年來這樣的痛苦顯露無遺,各產業庫存去化緩慢,即使有新增訂單多是短單,擔心ECFA被中止,甚至也擔心海外觀光客來的少,使得「人進來、貨出去」的目標很難達成。

事實上,要靠人進來、貨出去就發大財是不容易的事,否則以台灣的出口比例與能力,我們早成首富。想要出貨多,對資源窘迫的台灣就易造成「五缺」之類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出貨多就易造成價格破壞,努力出貨或有助出口額增加,但莫忘出口額是「營收」而非「利潤」,若出口只能賺到「毛三到四」的利潤,有限資源運用的性價比或效益成本比顯然是偏低而應該改弦易轍,更何況為了促進出口,政府有形無形的補貼政策不計其數,卻從未評估其有效性與合理性。

對於改弦易轍,政府並非沒有努力。健康的出口不應長期依賴政府協助,而是要找到高利潤的市場契機,為此,無論是六大核心戰略的5G、AIoT、智慧應用、資安等軟體產業或是高階製造中心,都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只是一遇出口衰退,關心的焦點還是又回到舊有產業上,豈不諷刺。

當前政府財經部會為了「拯救出口」想必正苦思「良策」,但在尊重市場及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乃是鐵律,政府的有限資源時必須避免一再錯置。

另一方面,沒有一本教科書告訴我們「出口愈多愈好」這種事。一個國家若能有較高比例的內需也代表資源可以為己所用,對於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當台灣透過長年出口已經累積不少經濟成果時,如果可以反映在內需消費的提升,必然是健康的發展,因此台灣當前溫熱的內需其實是令人欣喜的現象。若以購買力平價(PPP) 來計算人均所得,我們常自傲於人均所得高於許多先進國家,因此消費溫熱也是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覺得更健康的台灣經濟應該像一般先進國家般,有著更高比例的內需消費,而不應有藉由補助、壓低薪資水電價格等扭曲資源運用而力拱出來的過高比例出口,則正面對出口衰退的此時正是思維與政策轉變的最佳時機,實在不必要過度糾結於出口的衰退,更何況全球未來經濟逆風的機會很可能遠多於順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Fed政策運作空間急劇萎縮
下一篇
台積電的政治經濟學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