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矽盾之論可以休矣

半導體示意圖。 路透
半導體示意圖。 路透

本文共1411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日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赴美國參加APEC能源部長會議,期間參與「國家亞洲研究院(NBR)」舉辦之台美供應鏈及經貿合作論壇。如同多數國際智庫關心的焦點,該論壇仍關注台海安全問題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無獨有偶的,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8月初接受外媒訪問,焦點之一同樣為兩岸情勢與台灣半導體產業間的關聯。

王部長與劉董事長對外國媒體的回應,二者同樣都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不可複製性,也就是說,無論其他國家投入多少政策資源,都無法複製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不可能在其他國家打造台積電和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

台灣經濟發展的領導人與台灣最重要企業的領導者在此一論點上英雄所見略同,相信多數台灣的科技業領導者也不會反對這一點。回首李國鼎等政府官員和智庫幕僚在擘劃、推動台灣之半導體產業時,當時的產業發展形貌、競爭形態皆與現在的半導體產業有顯著的差異。而在我國政府長期投入資源挹助,如獎勵創新的租稅優惠、科學園區的基礎建設等,加上頂尖大學與法人體系的人才供應,以及旅外專家的歸國投入,透過經營模式的創新,才逐漸形成如今台灣的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聚落。

台灣累積50年的發展歷程,各國當然無法在短短數年之間,憑著巨額政策資源即可複製,更遑論產業聚落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累積,這些發展的經驗與歷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過去最積極學習、複製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經驗的,當屬中國大陸,但時至今日,中國大陸雖長期投入大量的資源,仍難以趕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晶圓代工領域。

歐美要複製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模式,尤其是晶圓代工領域,同樣極其困難。一方面誠如劉德音所言,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科研資源、人才投入。他沒有說出口的是,半導體的發展不只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的質量更是關鍵。台灣過去養成的工程人才,不但有優秀的素質,更有吃苦耐勞的特質,才會願意在晶圓廠內工作,並配合客戶(尤其多數是歐美客戶)的各項要求,甚至是輪班、加班投入工作。這些不是歐美頂尖人才投入職場時偏好的工作模式,這也是歐美難以複製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原因之一。

在劉德音的專訪中,卻也對「矽盾」的觀念表達不認同之意。他表示,「中國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台灣,也不會因為半導體而不入侵台灣。這完全取決於美中:他們要如何維持雙方都想維持的現狀?」換個角度來解讀,雖然我國半導體產業無法被複製,也不可取代,但矽盾並不存在,外界不應該期待台積電在貢獻產業與經濟成長以外,還要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發揮嚇阻作用,扮演政治軍事上的「護國神山」角色。

此與部分我國政治人物、甚至是政府的思維邏輯恐怕有些出入,不少人期待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因著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相關國家會在中國大陸威脅台灣之際挺身而出聲援、支援甚至協助保衛台灣,或出現期待台灣藉半導體與美國結盟,進而強化民主同盟等論述。

正如劉德音所言,此類思維明顯誤判政治外交與戰爭的邏輯。尤有甚者,一旦台灣真將半導體業作為「矽盾」,拿來當武器,結果恐怕不僅是中國想搶走這面盾牌,甚至連歐美各國都會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爭搶這盾。正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之理。

既然我們都認同台灣半導體產業是政府、產業、學研與社會各界長期積累的寶貴成果,就更不應該希冀其為政治服務,或將其作為止戰的工具,也就是說,呼籲各界矽盾之論可以休矣。相反地,吾人更應該以國家之力來保護半導體產業,讓它能持續發揮貢獻我國產業、經濟與社會發展之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下一篇
貿易表象難掩產業失衡沉痾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