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兩岸經貿要加速去風險

隨著大選時間接近,近期兩岸經貿關係也趨於緊張,導致產業界心情起伏不定。圖為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新華社)
隨著大選時間接近,近期兩岸經貿關係也趨於緊張,導致產業界心情起伏不定。圖為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新華社)

本文共1391字

經濟日報 社論

隨著大選時間接近,近期兩岸經貿關係也趨於緊張,導致產業界心情起伏不定。兩岸關係穩健固然是產業之福,但面對每四年就要被政治影響牽絆的定律,企業必須開始有更多的分散風險意識與作為。

上周中國大陸宣布對台灣出口的聚碳酸酯的反傾銷案,經調查已初步認定構成傾銷,並將以保證金形式,開始課徵16~22%的臨時反傾銷稅。本案引起關注重點有二,第一是選在賴副總統出訪的隔日公布,第二為聚碳酸酯是ECFA早收產品,引起外界有下馬威及「收回ECFA」的議論,否則中國大陸過去對我苯乙烯、正丁醇等六項化學產品早已課徵反傾銷稅,並非新鮮事。

另一個受注目的發展,是針對我2,455項產品貿易措施的調查,中國商務部初步認定違反世貿(WTO)規則而形成貿易壁壘。對於媒體詢問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給予之優惠問題,商務部發言人給了「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這個耐人尋味的答覆,國台辦隨後也表示支持。對此,國內有不少意見直接下結論認為ECFA可能被中止,工商大老也表示憂心。反之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卻表示沒有中止的問題,同樣耐人尋味。

回顧兩岸貿易與投資的發展,可發現向來是跟著全球大局在走,兩岸政治或政策影響力反而有限。以對中國大陸投資為例,2011年時來到高峰,核准投資金額高達146億美元,占全體對外投資的八成。然而2015年(馬習會當年)兩岸政治最和諧時期,台灣對其他國家地區投資額開始超越對陸投資,此後對陸投資一路下滑,過去幾年中國大陸雖然仍是最大投資地,不過平均投資金額已經剩約45億美元。

再看貿易變遷。兩岸都在2002年後成為世貿會員,在此前後我國兩岸政策歷經「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推動ECFA等不同階段的政策訴求,但都不影響我對中國大陸出口節節升高;中國(加上香港)占我國出口市場比重從20%一路攀升至2020年時高峰的44%。不過去年已下滑至38.8%,今年1至7月更降至35%。由此可知,兩岸經貿發展起伏固然受到政治影響,但更為直接的因素,實際上是全球化下的供應鏈變遷。隨著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發展布局,供應鏈夥伴及客戶的意見,看起來比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對台灣產業投資及貿易的方向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兩岸經貿關係正在被新世界秩序改寫中,但我們也要正視迄今對岸仍是台灣最大市場及投資地的事實。亦即是,兩岸關係和諧固然是產業所期待的願望,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因為中國大陸近年將經濟相互依賴武器化的偏好,已引發主要國家對中「去風險」的聲浪,若忽視了這個趨勢,一方面將不利於台灣身為國際品牌商合作對象的發展,二方面也增加我國仰賴中國大陸市場可能面對的高風險。

近期聚碳酸酯反傾銷案、貿易壁壘調查以及ECFA存廢等爭議,暫且不論是否有政治動機,卻再再顯現中國大陸作為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問題,及兩岸經貿成為政治脅迫工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在中方尋求國內經濟復甦動能的壓力下,其內部不滿對台灣持續讓利的情緒日增,長期而言給予的優惠減少也不意外。

面對這個至少每四年就要被政治牽絆的定律,除非企業堅持「只看短期利潤、不顧長期風險」的做法,否則就有必要加速降低對這種優惠的依賴,加速掌握美歐日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商機,增加可預期性高的穩定市場比重。對於政府而言,也應擴大並深化協助產業分散風險等「去風險」的主動作為,而非只有針對個案指摘中方政治化等被動回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下一篇
​年輕人低薪的根源何在?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