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務實面對台灣農業的挑戰

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日前正式揭牌成立;在升格的同時,冀望台灣農業也能同步成長。 聯合報系資料照
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日前正式揭牌成立;在升格的同時,冀望台灣農業也能同步成長。 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36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日前正式揭牌成立;在升格的同時,冀望台灣農業也能同步成長。

農業占台灣GDP比重不高,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維持農業競爭力相當重要。政府早將農業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範圍,積極發展新農業,強調智慧農業、有機農業,並打造農業4.0。

但台灣連農業基本面都出現問題,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農產品供需失調問題層出不窮,不但價格波動大,甚至出現短缺現象;農民收入仍然偏低。農業過去四年均呈現負成長,占GDP比重也由2016年的1.9%,下降至去年1.4%的歷史新低,顯示農業發展已面臨瓶頸。

國際化準備不足,是台灣農業一大挑戰。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幅度開放農業,之後雖然簽了一些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對農業影響均不大,農業沒有再經歷另一波大規模自由化洗禮。甚至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大陸雖有對台灣開放部分農產品,但台灣並未對大陸開放農產品的不對稱情況。

然而在農業部成立之際,卻發生台紐FTA對紐西蘭牛乳即將全面開放,國內業者憂心衝擊太大。2013年啟動的台紐FTA,規定在12年調整緩衝期後,零關稅開放紐西蘭牛乳進口;然而由於農政單位長期不作為,在全面開放迫在眉睫,才發現除了要求業者少養牛之外,並無其他配套措施,更沒有協助酪農轉型的方案。

如果連台紐FTA單一農產品都搞不定,台灣未來還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若有機會進入正式談判階段,將面對CPTPP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及越南等農業出口大國,農產品面臨全面且立即開放壓力,台灣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農業問題層出不窮,由於供需失衡造成農產品價格崩跌、督察機制鬆散導致有毒產品流入市場,到今年發生缺蛋危機,不但暴露農業單位沒有通盤考量產銷,更欠缺即時應變措施。

兩岸關係緊張也牽動台灣農業,中國大陸開始檢討對台經貿措施,農產品則是首當其衝。由先前大陸以檢疫為由暫停台灣水果及水產品進口,以註冊程序不全禁止台灣多項農產品進口,到最近對所有台灣禁止大陸進口農工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這其中當然不乏對岸的政治操作,但受影響最深的還是基層農民。

面對大陸排山倒海的措施,政府雖然強烈譴責陸方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並多次表示要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以討回公道;但只是淪為口號,迄今並沒有後續行動。

政府宣稱協助農民拓展外銷以分散市場,雖然2022年日本已經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但其中不乏以補貼來促進出口的操作,對提升農業競爭力並無助益。

農委會也欠缺整體策略,還是以鼓勵消費,例如推動多吃「愛國水果,抗中石斑」,來消化出口受阻所引起的供給過剩問題。另外對於地方政府自力救濟,例如台東縣與對岸協商解除對台灣釋迦進口限制,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嘲諷是自貶國格;但是對於其他受大陸限制農產品出口,還是束手無策。

未來農業部應全盤檢視台灣農業政策,首先必須做好基本功,產銷失調是陳年問題,但也不能任其一再發生,不斷侵蝕農民利益。政府必須由源頭的供需面規劃,而非只是事後補貼救急。

農業政策也不應再向直接補貼救助及農民福利津貼傾斜,而應多挹注資源提升農業技術,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另外在全球經歷斷鏈及高通膨衝擊下,不少國家實施糧食出口管制;對於糧食自給率僅約三成的台灣,如何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來源,更應有所因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日韓引進頂尖人才 台灣別落後
下一篇
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