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尋找台灣的獨角獸企業

尋找台灣的獨角獸企業。(本報系資料庫)
尋找台灣的獨角獸企業。(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1450字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大陸長江商學院日前公布「全球獨角獸趨勢報告」,顯示至今年6月底,美國還是獨角獸企業的全球重鎮,在全球1,637家獨角獸中,擁有近半(768家,占47%)。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雖以394家(占24%)居次,領先歐洲(269家)和印度(87家),但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的獨角獸已經以24家超越美國的22家。市值前十名榜單中,中國獨攬五家,美國只占三家,英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有一家。前十名中,四家屬於金融科技領域,二家為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大數據、物流和航太各有一家。

獨角獸企業是指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十年以內)企業。這個名詞是在2013年才出現的,但已成各國重視的創新創業重要指標,企圖以增加獨角獸企業來帶動創新能量。例如,日本政府去年底提出加強初創企業培育的五年計畫,配合對初創企業的投資,從目前每年8,000億日圓提高到2027年的10兆日圓,讓日本獨角獸企業從六家增加到100家。

值得留意的是,對獨角獸企業的各種評估會因時間不同而有差異。依據今春胡潤研究院公布的資料,到去年為止的1,361家獨角獸中,分布在全球48個國家,271座城市;數量最多的行業是金融科技(171家),其次為軟體服務(136家)、電子商務(120家),以及人工智慧(105家);成長最快的行業是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區塊鏈、物流、網路安全和人工智慧。比起疫情前,獨角獸企業分布的國家已從24國增加一倍到48國,所處的城市也從118個增加到271個,八家已進入全球市值500大企業。

遺憾的是,資料顯示亞洲約擁有三成的獨角獸企業,除中國大陸和印度外,東亞的韓國(15家)、新加坡(13家)、日本(六家)、香港(四家)、印尼(六家)、泰國(三家)、越南(四家)、菲律賓(二家)、馬來西亞(一家)都擁有獨角獸,但台灣卻連一家也沒有。行政院在2018年春曾發出宏願,未來每兩年要培育一家台灣的獨角獸,六年育成三家,以協助台灣新創事業發展。時任國發會主委的陳美伶還表示,台灣有三家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新創公司,願意用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來「推它一把」。時間已過了五年,台灣可稱為獨角獸的只有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和Gogoro,分別在日本和美國掛牌,問題出在哪裡?

有雜誌研究過美國的獨角獸企業,發現三種特徵具有高度相關:一是創業者來自美國四大名校,這可能會和家庭背景、實習機會、校園創業風氣和周邊投資人密度有相關;二是創辦人具有科技公司經歷,這可能和他們學到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有關;三是創辦者具有創業經歷和出售公司的經驗。只是,這些關聯性也許可以解釋美國獨角獸的成因,但要解釋亞洲的可能不完全合適,特別是東南亞的小國新加坡和科技不特別發達的印尼、越南都有不少獨角獸,應可提供台灣一些啟發。

新增的獨角獸多和網路的應用有關,因它可以低廉、快速地進入廣大市場,急速擴大營業規模和企業價值。但這些服務要擴大市場,要不就本國市場巨大,要不就是鄰近大國提供「市場准入」機會,印尼、越南、菲律賓人口都超過1億,本身提供夠大的市場規模;新加坡和周邊國家有「自由貿易協定」,相互開放服務市場,故擁有可發展的腹地,但台灣呢?

當年兩岸「服貿」協議中,對岸提供台灣在福建省投資「電子商務」,股權可到55%;但「服貿」迄未生效,台灣電商「網路家庭」(PChome)自然難以和擁有整個東南亞和中國為腹地的新加坡「蝦皮」競爭,更別提要變成獨角獸了。看來,台灣還是需要「服貿」,而且還要爭取陸方更大的開放才是。否則,台灣的獨角獸大夢,實在難以樂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發展資產管理 引導資金參與基建
下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