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補助學費 更應提升青年就業力

補助就讀私立大專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已成選舉熱門話題。(本報資料照片)
補助就讀私立大專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已成選舉熱門話題。(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共1330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補助就讀私立大專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已成選舉熱門話題。姑不論是否為撒幣政策,青年發展在經濟結構快速變遷下面對愈來愈多挑戰是明顯的事實,如何讓多數青年不被遺落在經濟成長之外,已經是整體社會難以迴避的問題。

台灣近年來知識經濟的發展特色日益凸顯,產業的二元化發展尤其助長了此一趨勢,也造成青年就業與薪資二元化的現象。以頂尖公立大學畢業生為主的贏者圈,就業與薪資條件上遠優於一般大學畢業生,私立大學生備受夾擊的情形更為明顯。私校學生普遍來自非富裕家庭,面對高昂學費,多須在課餘工讀以維持生計,雖可增加社會歷練,卻也無可避免地犧牲了可供學習以提升競爭力的時間。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使私校生難以有公平的起跑點,無論就經濟公平或是社會階級翻轉的理想而言,這已是如今更為凸顯的多年沉痾。

問題的嚴重化還在於近來各大學調漲學費的呼聲更為空前,辦學優化的需求與成本的升高勢不可遏,這將讓私校生與其家庭的處境更為艱難。大學在力求卓越之外,是否應同時具備公共化的特質、維持低學費以肩負提供社會階級流動的責任,一直都是爭論的議題。若沒有政府介入,這樣的矛盾很難靠大學自己解決。多年來,政府的介入方式主要是提供低利學貸以努力維持階級流動的可能性,這樣的模式的確發揮了效果,減輕了非富裕家庭的就學負擔。然而,在低薪環境不易改變、就業又趨向二元化發展下,私校生畢業後的學貸還款負擔益顯沉重,也進一步影響了後續的婚育決定,衍生出更複雜的經社問題。

補助私校生學費並非最完美的政策,例如部分私校生也來自富裕家庭,但基於矯正上述日漸擴大的負外部性,不失為輔助低利學貸的良好政策──在大學學費可能起漲之際,努力維持大學公共化的特性,避免進一步惡化階級僵固與薪資差異惡化。

儘管如此,單靠學費補貼政策就想扭轉私校學生的弱勢地位當然是過度期待。下一個課題是私校畢業生的就業力能否因此政策而提升,進一步縮小薪資差距。此一問題必須由學生端與學校端共同探討。就學生端而言,學費補貼的正效益在於使學生減少打工時間、聚焦課業,但面對物價上揚及學費可能提高,每年減少約3.5萬元支出就算是杯水車薪,四年下來減輕學貸負擔,對初入社會的私校畢業生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起步。

學校端的問題較為複雜。以目前近乎百分百的青年在學率,私校為了競逐學生資源以提升註冊率,已使大學招生成為買方市場。許多後段掙扎於退場邊緣的私立大學,幾乎已完全喪失篩選與加值這兩項大學最基本的功能,許多學生可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形下取得大學文憑,其結果是不但就業力未獲提升,且徒然虛擲四年光陰,學費補貼只淪為單純金錢移轉。

學費補貼政策另一值得討論之處,就是默認人人讀大學不僅是常態,也具促進階級流動的重要性,否則對選擇不就讀大學的青年豈非不公平?就此,學費補貼可能助長被詬病已久的學歷至上論。在學歷日益貶值而許多大學也的確難提供能力加值的實情下,青年應該有更多元的生涯發展可能性,因此更完整的政策不應只是私校學費補貼,還應提供更多元的青年生涯發展支持政策,避免錯誤引導青年的生涯發展決定。青年就業力的提升非僅事關個人生涯成就,也是整體經濟能否維持成長與韌性的關鍵,更與社會能否趨向較理想的所得分配有關,補貼私校生學費只是第一步,後續還需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才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當沖降稅效益高 應再延五年
下一篇
美中經貿再掀烽火 台灣當自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