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新太空商機 台廠大有可為

低軌衛星示意圖。(美聯社)
低軌衛星示意圖。(美聯社)

本文共152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的太空計畫已經有30年之久,之前動機是希望能夠有自己掌控的軍事偵察衛星,但是軍事衛星的規格太高,而美國又可以適時提供衛星偵照照片,所以始終發展不起來。

然而最近兩岸緊張升高,加上烏克蘭戰爭的教訓,讓政府開始將資源投入,更重要的是,美國所領導的太空產業,由過往政府與軍方主導的模式、逐漸轉移到私部門的創新技術發展,民間企業不僅自行研發生產衛星及火箭,還提供發射服務,這就是所謂「新太空」(New Space)的趨勢,而台灣電子等衛星周邊產業已經成熟,遂可以在非國營、非軍事的供應鏈中,占據相當地位。

近年來兩岸緊張,電訊聯絡管道成為攻擊首要目標,讓台灣的注意轉往太空;目前海底電纜乘載了逾95%的國際網路流量,台海局勢若升溫,中國很有可能瞄準台灣的14條海底電纜進行截斷或攻擊。

面對這樣的威脅,台灣正在考慮替代方案,像是加入更多網際網路的連接,最近兩年美國SeaMeWe-6海纜計畫,把中國業者踢出,中國三大電信業者則合資EMA計畫,以資對抗,出現類似供應鏈般的分庭抗禮。

但重建電纜系統,需耗時經年,無需透過陸地或海上的實體連接的低軌衛星,成為吸引台灣的選項;最知名例子就是馬斯克SpaceX公司的「星鏈」(Starlink),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提供低軌衛星的網路服務,雖然目前僅建置了三分之一,但已足夠提供烏克蘭軍事、宣傳用的聯絡通訊,一戰成名,聲名大噪。

去年烏克蘭取得星鏈服務之後,中國解放軍報曾批評這套系統是「幫凶」,外界判斷會增加攻台的困難,可是現在輪到台灣擔心,隨著馬斯克在上海的特斯拉工廠擴大,其在大陸的利益愈來愈深根,星鏈系統恐怕不會用來協助台灣。

馬斯克去年曾說,若要解決台海爭端,可以讓台灣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他還表示,中國官方的政策就是想「統一」台灣,並稱此事無可避免;最近馬斯克到北京、上海訪問,更受到上賓的款待。

台灣此刻積極尋求星鏈的替代方案,而由於英國政府握有太空公司「OneWeb」戰略決策權,OneWeb是首選;但烏戰爆發後,西方對俄國制裁,導致OneWeb的衛星無法再使用俄國「聯盟號」(Soyuz)火箭發射,而需委由最大競爭對手「SpaceX」代為發射衛星,情況不利。不過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16日訪問英國時表示, OneWeb即將完成發射650顆衛星的計畫,可望今年底將覆蓋範圍擴及全台灣,屆時全台將會有700點測試點。

數位發展部將在兩年內投入5.5億元,確保台灣通訊網路的應變韌性,但這只是初步規劃經費,而據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台灣太空中心累積30年技術,在全球太空產業領域排名約15,正在開發自製低軌通訊衛星,計畫最快2025年首次升空,初步模擬台灣約需120枚低軌通訊衛星,方能確保24小時通訊不中斷。

根據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研究報告,2040年太空經濟產值將達1兆美元,目前是全球低軌衛星密集發射期,預估2027年全球商轉,不少低軌衛星廠商SpaceX、OneWeb等衛星跟地面接收站關鍵零組件都是台灣生產,這就是台灣的新商機。

許多台灣廠商,都注意到新太空的商機,像鴻海集團這樣的大公司,6月初宣布切入低軌衛星、太空領域,此外據報導,已有相當數目的產業接上台灣太空產業鏈,包含晶片的聯發科(2454)、射頻元件穩懋、衛星酬載昇達科、衛星天線芳興、航太金屬零組件一心機械、發射及接收器主板金寶、高頻無線通訊模組同欣電等。

台灣目前的產業很強,但是往往缺臨門一腳,譬如工業電腦的硬體很強,但被人家買去,加上專門的軟體,賣給衛星公司,馬上價值幾十倍。甚至百倍,這是政府與業者需要共同合作的,新太空是可以讓私營企業大有發展,雖然有地緣政治的障礙,但不妨礙台灣產業尋求新的商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下一篇
​年輕人低薪的根源何在?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