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解讀劉德音對能源供應的示警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報系照片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報系照片

本文共1326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積電(2330)日前舉辦股東常會,會中討論圍繞台積電的兩個挑戰:地緣政治與能源供應的挑戰,這兩者均非操之在台積電,也成為台積電經營上必須克服的難題。從創辦人張忠謀到現任董事長劉德音,台積電面臨的外在考驗不斷轉變,但有一考驗卻是一路延伸從未改變,就是台灣能源供應是否充足;劉德音為此在股東會上做了許多延伸說明,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重視。

綜觀劉德音與總裁魏哲家在股東會上有關能源的發言,他們與台積電對台灣能源供應的三個判斷或預期是:政府認為供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綠電發展過慢;台灣無法在2030年前達到碳中和,要看2050年前何時可以做到。上述三件事剛好涵蓋了台灣能源的短、中、長期趨勢,雖然台積電「相信」2025年時不會缺電,但中期缺綠電是事實,台灣何時能達到碳中和則是長期挑戰。

台積電高層在股東會上的談話,不意外的成為藍綠白政黨間攻防的題材。民進黨認為台積電肯定政府維持供電穩定與發展綠能的決心,在野黨則認為台積電明顯對台灣能源供應不放心。台灣政黨競爭激烈,台積電對能源的評論一旦被泛政治化,反而沒辦法務實看待產業界對當前能源供應的建言,進而喪失滾動調整能源政策的契機。

在供電穩定一事上,雖然台積電選擇相信政府所言供電足夠,但產業界對此仍有不小疑慮。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將在2025年驗收,屆時所有核電都會退場,但要取而代之的離岸風電要從今年下半年才開始逐漸進入啟用發電高峰,發電量與穩定度能否達到政府之前的承諾,仍需要時間驗證。另一個配套方案天然氣發電,四接以後的接收站興建進度仍不明朗,若接下來的四、五、六接收站無法如期推動,將影響未來天然氣發電調度的彈性與穩定度。

在綠能發展上,經濟部之前已承認2025年綠能發展無法達到20%的目標,原因是用電成長超出預期。由於歐盟的碳稅即將開徵,產業界都在積極應對,但國內綠能僧多粥少,未來數年都無法達到產業所需,雖然業者可透過購買CBAM憑證達到歐盟的要求,但這樣必然會增加產業的出口成本,長遠的解方仍是產業鏈能在國內生產各環節即降低碳排,充足的綠電是政府協助業者出口競爭力的關鍵政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表示,政府相關單位正在評估緊急時刻使用核電的可能性,此舉雖然被在野黨批評為政策轉彎,但從維持電力供應穩定性的角度來看,現有核電廠延役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日本之前不但已同意核電機組使用至60年,必要時還可以超過60年,我國核二與核三廠在技術上都有延役的可行性,適度增加發電年限十年,不但可以增加我國當前的供電韌性、降低因天然氣發電比重激增帶來的電價上漲壓力,對我國加速達到碳中和目標也有一定助益。

劉德音等台積電高層對台灣能源供應提出的判斷與建議,是出自於產業界務實的評估,簡單說就是工程師實事求是找出問題的思維,背後並無政治考量。劉德音說台積電不自蓋電廠是因為「不是台積電專業範圍」,背後代表的意義是台積電相信政府、經濟部與台電能夠處理好供電。目前包括綠電發展的總量與速度不如預期,台積電建議政府必須有「新方法」投資綠能,包括行政程序的優化、國外技術的引進等,都是政府目前還做不夠的地方。台積電點出供電穩定、提升綠能與降低碳排是能源供應三關鍵,要靠「專業處理」而非「政治處理」,是產業界的心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財政愛國主義」再起 應妥善誘導
下一篇
美中貿易戰升溫 新能源業警戒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