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餐飲業食安危機何以野火燎原,背後3大問題一次看

寶林中毒事件引發全台對食安問題的高度重視,一時之間食安問題連環爆。本報資料照片
寶林中毒事件引發全台對食安問題的高度重視,一時之間食安問題連環爆。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共121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

寶林中毒事件引發全台對食安問題的高度重視,一時之間食安問題連環爆,先是藏壽司、漢來自助餐、再到王品集團的初瓦、嚮辣,和近日的八方雲集,引來消費者的高分貝撻伐。只是事件演變到最後,連單一家庭成員上吐下瀉的個案都要貼上食安問題的標籤,已然是「杯弓蛇影」。而對餐飲集團來說,食安問題若不謹慎處理,一但演變成「公關危機」那就是燎原之火,考驗著各業者的應變能力與智慧。

事實上,國內餐飲集團皆爆發過大大小小食安事件,內部皆有SOP和應對之策,但何以每次發生,都還是很難在第一時間「止血」,讓事件演變成品牌危機?

食安事件中的「困難點」

餐飲業者表示,食安事件一但發生,最困難的就是「判斷汙染源」。餐廳的狀況很複雜,有時候需要經過科學檢驗才能確定汙染源,是食材、環境、還是做菜的人?若根據台北市衛生局4月5日發布的新聞稿內容,「醫院採集之人體檢體及臺北市衛生局採集之檢體結果出爐,時間約2週」,才能綜合研判是否為食物中毒,但社會太心急,等不了這麼久。

再者,食安問題立刻引爆的就是輿論壓力。在媒體求快、網路發達的傳播生態下,沒有時間與耐心等待科學答案,但無根據貿然的推論,容易引發大眾恐慌。沒有充分的時間做疫調,就更不容易得到真相。在事情尚未釐清前,就急著要業者擔責,讓業者有苦說不出。

業者盼與政府共同守護食品安全

此外,台灣有超過16萬家餐飲業者,是民生經濟的重要基礎,業者皆盼,衛生單位處理食安事件應該謹慎,必須有確切證據才能公布。以日前發生的八方雲集北投公館店事件為例,食用同款餐點的160人中,僅4位發生上吐下瀉,且彼此為家庭成員,卻仍被渲染為該品牌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打擊的不是只有單一門店,而是全台1000家八方雲集商譽。而這些店背後是一個個辛苦打拼的加盟主,影響的是數以千計的家庭。

以日前發生的八方雲集北投公館店事件為例,食用同款餐點的160人中,僅4位發生上吐...
以日前發生的八方雲集北投公館店事件為例,食用同款餐點的160人中,僅4位發生上吐下瀉,且彼此為家庭成員,卻仍被渲染為該品牌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餐飲業者嘆,先是缺工、接著又漲電價,餐飲業在各行各業中最辛苦的行業,卻得不到政府的重視。食安不是只有消費者關心,對業者來說,更是恪守的天條,畢竟品牌形象經營不易,一但損害,得花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力氣才能修補,也因此業者無不希望政府單位能拿出專業,發生食安事件務必要水落石出、徹查原因再行公布,這樣才能真正守護食品安全。

不僅是食物中毒事件,過去發生的食安事件也不乏是原料出現問題,餐飲業者採用的是檢驗合格的商品,但卻可能因供應商不實而跟著賠上商譽,餐飲業明明是受害者,卻成為事件的加害者,這類的不定時炸彈,已成為業者最深的恐懼,餐飲業亦希望政府單位能提出解方,如官方的檢驗機構,協助業者能不踩雷。

避免公關危機的三要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據國內過去的食安事件來看,處理不當很容易演變成企業公關危機,行銷專家建議,企業必須掌握三要素,快速反應、全面了解、有效溝通。通常企業在把事情說清楚的過程,都會想提出解釋,但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推諉卸責,因此提出補償、確保消費者的權益、主動關懷仍是營救品牌形象的最佳解方。「誠實以對,坦誠當責」才有機會重拾消費者的信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塑企業攜手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 擴展惜食服務量能
下一篇
六企業擴大在台投資 穗高、千附、茂迪等也要加碼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