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86字
車王電子集團(1533)布局電動車多年,具垂直整合能力,旗下銓鼎科技 APTS(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商)占有台灣 80%市占,華德動能(2237)也已出貨545輛電巴居冠,董事長蔡裕慶呼籲,台灣應發展電動商用車產業鏈,並以軟帶硬,以交通行動服務(MaaS)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輸出國際。
「台灣電動商用車政策是以用車角度為主,要低碳零碳,但我認為應該開始轉換,延伸到造車及生態系統的經濟環節,從產業經濟面提振,而不是單純從使用角度補貼。」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出席高雄智慧城市展的「智慧移動新生活·能源轉型新商機」論壇表示。
蔡裕慶表示,政府編列700億元電動巴士預算,主要由交通部用在低地板公共汽車補助,屬於非常低階的補助。蔡裕慶指出,電動車產業過去在5+2產業政策中並未被政府重視,這是因為台灣燃油車產業不具備競爭力,政府把過去燃油車的失敗經驗推論到電動車,認為台灣在電動車產業也沒有機會,這是國家產業策略規劃中忽視新興生態系的重要性。
蔡裕慶呼籲,台灣一定要發展電動商用車產業,台灣含公務車在內市場規模約3.6萬輛,其中市區公車1.2萬輛,若以8~10年汰換一次公車來算,大概每年就有一千台公車需求,把公務車也加總的話,一年就汰換需求3,000多輛,足以養得起以內需為主的電動商用車產業鏈,藉由不斷淬煉電動車平台使其完善。
台灣「以軟帶硬」拉出差異化
蔡裕慶指出,台灣發展電動車需「以軟帶硬」,否則難以跟中國拚。 他指出,台灣透過提供 MaaS 服務,能讓各種零碳排載具透過軟體無縫接軌,藉此將智慧城市補上最後一哩路,他提醒產業應用戰略發展不能只看到硬體,還要看到軟體。
車王電子集團旗下銓鼎科技 APTS 系統取得台灣80%市占率,蔡裕慶表示這是淬練18年的成果,這套系統也獲得越南 VinFast 採用,近期這套軟體也將前進日本、美國、南美洲市場。
車王電子在汽車產業垂直整合布局多年,從電源晶片 ASIC 到整車系統相當完整,蔡裕慶指出,垂直整合能力是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國際市場的關鍵,華德動能2005年投入電動巴士研發,2011年在新北市有兩台車落地營運,當時是用中國大陸第一代磷酸鐵鋰電池,至今華德動能已經出貨545輛電動巴士,還在持續交貨中,蔡裕慶仍不滿意,強調若沒有延誤,理論上至今交車應該要破千輛。
車王電子是車用電子專業廠商,掌握車身、系統、馬達動力底盤 、控制系統製造能力,蔡裕慶指出,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前的信義路路線巴士,70%電動巴士是由華德動能提供,一趟公車來回沿路要停100多站,包括門開關跟煞車啟動,相對一般乘用電動車一天開幾十公里絕大部分時間閒置,電巴的使用率更高。
蔡裕慶指出,透過 MaaS 系統管理可以讓車載充分利用,更可以控制車況,做保養管理,還有運能規劃、管理車隊,也可以做雙向電能回充系統 V2G。
蔡裕慶表示,台灣預計有1,600部電動巴士,這樣的規模向讓台灣電巴發展在國際名列前茅,且產業也才開始發展,但台灣也跟多數亞洲國家一樣有考驗,在於城市集中化,如何讓道路主幹道停車位建置足夠充電樁,或發展移動式充電系統,都必須積極規劃。
對於台灣如何建立差異化競爭力,蔡裕慶認為要發展完整廠站設計,跟台電合作,設計業主適合的電力容量跟饋線管理系統,從太陽能、儲能、節能、到車隊管理,做到完整解決方案,並能在巴士充電時提供智慧充電排程,可以減少客運業者每月50%以上電費。
在能源方面,蔡裕慶坦言氫燃料電池跟二次電池未來將是互相競爭,台灣不可以忽略科技材料發展,他也提醒台灣不要把電動車的發展侷限在載具上,否則將難以成功,創能、用能跟儲能都應並重,加倍關注產業發展,才能維持領先,做對決策,在國際業務上,可以提供整車、底盤或車輛系統輸出,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很多國家需要當地客製化,可以技術移轉在當地訓練夥伴。
「碳交所私營化」接軌國際碳權市場
客運公司藉由電動化減碳取得碳權,蔡裕慶認為台灣在碳權的發展慢了許多,主要是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碳交易組織成員,無法被歐盟環境保護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EDF)認可,透過減碳而取得碳權進行碳交易,故在國際市場交易會有些障礙。
他建議可以透過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證券交易這類機構鏈結國際,這些機構經營自願性碳交易市場,在全球很多地方證券交易所管理及推動碳交易,台灣可以透過這類機構協助,「碳交易本身是很好的經濟基礎,是踏入國際社會很重要的方案。」
蔡裕慶表示,台灣雖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出口時所有國家都會跟台廠收碳費,計算排碳,其次,現在台灣沒有辦法到國際市場交易,但未來碳權是費用也是權利,涉及金額很龐大,光交通載具相關碳權就超過6,000億歐元,台灣不見得能直接進入國際社會市場,以政府身分很難,但可以私營化藉由國際企業組織跟國際鏈結,「現在台灣只是在國內關起門來自己玩」他說。
談到國內碳費即將上路,蔡裕慶表示,現在也只能意思收一點,不能收太多碳費,因為碳排大戶50%都是火力及石化公司,「一收就倒了」。他表示,台灣碳權需要第三方認證,但台灣的第三方認證並不被國際認同,所以才建議國際機構組織來協助,當然對方要有利益才會幫忙,也導致政府會顧慮被質疑圖利的風險,因此錯失國際鏈結的機會。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