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五年後的產品,我已在想熱該怎麼解」雙鴻老董獨排眾議 兩個決定成AI伺服器領頭羊

提要

雙鴻液冷散熱模組為AI電腦解熱,獲半導體巨頭熱愛

圖/雙鴻科技董事長林育申押寶液冷系統,搭上綠色算力風潮,讓雙鴻再次打進國際供應鏈。賴永祥攝
圖/雙鴻科技董事長林育申押寶液冷系統,搭上綠色算力風潮,讓雙鴻再次打進國際供應鏈。賴永祥攝

本文共1789字

遠見雜誌 白育綸

搭上「綠色算力」風潮,老字號散熱模組廠雙鴻科技,如何在這個新領域裡,延續筆電時代的輝煌?

五股工業區裡,不起眼的廠辦大樓前,裝卸貨的碼頭在電子業淡季卻忙碌不已。因為當矽谷的高科技圈,全在討論上兆產值的AI、晶片產業時,殊不知,在這些高科技的運算設備裡,若少了台灣這個廠的支援,恐怕難以運行。

他,就是散熱模組廠雙鴻科技。一走進雙鴻的研發中心,在那裡,舉凡薄如紙的金屬銅板、裝滿風扇的機櫃,抑或泡在透明水槽的各種尚未量產技術,都正在為最頂尖的AI電腦「解熱」。

「做研發有時會覺得,幾千萬就丟進水裡,但現實是,當你談懂了他的未來科技,才有機會做現在的生意。」雙鴻科技董事長林育申篤定地說,「Intel、AMD五年後的產品,我已經在想,熱該怎麼解了。」

儘管林育申也無法肯定,什麼樣的散熱技術才是未來,但唯有先想一步、先做一步,才能致勝。正因為如此,多年來,雙鴻的產品除了供應給伺服器品牌HP、Dell、聯想外,雙鴻的散熱模組,也成為亞馬遜雲端服務AWS與Google的技術軍火庫,由白牌伺服器代工廠,裝進資料中心裡。

兩項決定獨排眾議,先蹲後跳

如今,隨著圖形、運算需求提升,晶片的功耗更大、封裝更小,系統溫度不斷升高,熱處理瞬間成了半導體廠的技術顯學,進而推升雙鴻的江湖地位。

也因此,雙鴻營收規模從2013年的43.8億元,飛漲到2022年的139億,5年來,毛利率維持近兩成,逼進奇鋐,超過超眾;淨利的金額,連年成長。其中,伺服器散熱模組占比向三成逼近。

回顧雙鴻走到這一步的軌跡,關鍵轉捩點,全脫離不了林育申當年兩個獨排眾議的重大決定。

第一個決定是2012年,林育申斥資3億多元,從IBM手中技轉,取得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伺服器液體冷卻技術。

一直以來,散熱模組產業是典型筆電供應鏈。熱,是運算原罪,不但減損電腦使用壽命,也降低運算效率,在桌機時代,晶片、板卡、電源供應器之間的空間寬敞,風扇一吹,就能消化大多數的熱。然而,面對體積比桌機小了好幾倍的筆電,則需要特殊對流設計。

而成立於1998、2012年才轉虧盈的雙鴻,搭上自2010年起,蘋果MacBook Air帶起的超薄筆電風潮,憑著自行量產散熱模組中「熱導管」的能力,重新設計的超薄風扇、散熱片與導管,打敗傳統的散熱與風扇廠,搶下多家品牌、代工廠大單。接下來的十年,雙鴻蟬聯蘋果指標性的年度供應商名單「蘋鏈」,聲勢更如日中天。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AI浪潮下,伺服器取代十年前的筆電,成為代工大廠爭搶的新生意,其中,兵家眾爭的浸沒式液冷的生態系,已是雙鴻蹲了十年馬步的口袋技術了。

對新技術永遠好奇,果斷投資

外界看雙鴻,以為林育申當年是先知先覺,獨押液冷,殊不知,除了伺服器,雙鴻在電池、汽車領域,經過多年認證,以及與車廠的合作,也已經開始貢獻營收。

以今天的生意,養明天的科技,林育申對任何新技術永無止境的好奇、果斷的投資,從風扇到均熱片,從氣冷到液冷,讓雙鴻永遠能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紅利。

至於第二個十字路口,則是雙鴻在林育申堅持下,2017年開始,終於直接打入Facebook與AWS的資料中心訂單。

有別於以往,散熱器廠商要打入資料中心的供應鏈,中間都得經由伺服器代工廠及品牌商,然而,現在隨著供應鏈生態丕變,最上游的IC設計公司,都直接考量到散熱機能,在進行IC設計時,就將散熱廠整合進去,這使得以往身為Tier2的散熱廠,提升至Tier1。

另外,誠如林育申所言,有別於筆電,伺服器其實就是一台365天不能斷線的電腦,得全天運轉,不能斷線,因此對散熱器的效能要求,著實比筆電規格高出數倍。

林育申舉例,晶片運作時,常態溫度從攝氏55度上升到65度,壽命就會減少一半,因此伺服器廠商對系統溫控設計值,就要求得保持在一度以內,「但當時我的測量公差就是一度了。」

除了技術得跟上伺服器廠的高標,雙鴻在第一次出貨給伺服器時,就來回驗證了兩三年。

回首雙鴻壯大的來時路,在林育申背後,客戶頒發給雙鴻的獎牌,一字排開,像是一部產業史。林育申說,自己沒有偉大的使命,一切只是創業家的性格使然。

雙鴻科技

成立時間:1998年

董事長:林育申

資本額:8.84億元

員工人數:5500人

主要產品:筆電散熱器設計、加工製造及販售;伺服器、主機板與繪圖卡散熱模組等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資策會MIC看這波AI浪潮非泡沫 AI PC打通最後一哩路
下一篇
美中再掀貿易戰 台鏈太陽能三雄將迎轉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