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鴻海攜 ZF 推進電動車事業 中華信評:短期營收貢獻不大

本文共847字

經濟日報 記者李秉豪/台北即時報導

鴻海精密工業(2317)宣布將與德國的 ZF Friedrichshafen AG 成立合資企業,中華信評認為,透過與德國車軸系統組裝公司成立合資企業,能進一步推進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發展,不過對短期內營收貢獻不大,且在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供應商競爭激烈下,未來幾年營收成長會受到限制。

鴻海已宣布欲以約 5.6 億歐元收購 ZF 集團旗下車軸系統組裝事業 ZF Chassis Modules GmbH 50%的股權。因本次收購而成立的合資企業,主要目的為擴大鴻海電動車業務的供應鏈商機,該筆交易仍有待主管機關核准,但中華信評預測可在 6 至 9 個月內完成交割。

中華信評指出,鴻海電動車目標為在 2025 年前使該事業的年營收達到新台幣 1 兆元,鴻海透過此項合資案獲得 ZF 在電機動力系統、汽車底盤與安全系統等領域的技術與專業。鴻海亦可藉此提高品牌辨識度,並強化其在研發與生產電動車方面的全球供應鏈。此項合資案可望使鴻海更能觸及現有大型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並加快其電動車事業的發展。

中華信評認為,鴻海將持續投入高額資本支出以開發新技術與新市場商機,特別是針對電動車市場。因此,中華信評預測,鴻海 2023 年至 2024 年每年的資本支出與長期投資為新台幣 1,400 億元。鴻海相對強健且穩定的獲利與現金流量產生能力應可為同一期間的高資本支出與投資提供支撐,並在調整後的基礎上維持零借款狀態。

中華信評表示,鴻海已將電動車事業定位為長期成長動能之一,原因在於鴻海可賺取高額營收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已成熟且利潤率逐漸縮窄。與此同時,該公司的頂級客戶之一蘋果公司實施了供應鏈分散策略, 迫使鴻海與其他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供應商不得不尋求新的營收來源。不過中華信評預測,以鴻海現有的生產排程來看,2023 年至 2024 年電動車的營收貢獻度仍將較低。未來幾年來自其他 EMS 供應商日益激烈的競爭,恐將限制來主要汽車廠牌與電動車 OEMs 的新訂單數量,並限制鴻海的營收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哈佛 MBA 學生修 FGI 跨國管理課程 科科科技、MOOVO 助力
下一篇
台泥股東會/公司華麗轉身 張安平:TCC 已名正言順成為集團控股公司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