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核心持股,挑選有填息能力的標的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857字

經濟日報 幸福文化

作者: 小車X存股實驗

常有人酸存股領股利是左手換右手,沒填息就等於自己掏錢給自己,還要繳所得稅與健保補充保費,真是傻得徹底。到底填權息這件事難不難呢?其實我們買進的股票,只要符合以下二個條件,填權息基本上不會太難。

條件1:挑選績優股

存股必須長期持有,所以存個股要挑選績優股絕對是最大前提。如果一間公司體質不佳、獲利來源不明,那麼即使買一張股票100元配50元股利也不可以買。

而買進後也不能不聞不問,要持續關注每月(或每季)的EPS是否成長,或維持既有水準?若排除大環境因素影響,公司還是連2年獲利走下坡,就要考慮在合適時機換股。

如果買高股息ETF,也要先理解該檔ETF的選股邏輯是否合理,並留有一年以上觀察期,留意其填息能力。如果殖利率高,但填息能力差,長期會導致ETF淨值、價格隨配息而越來越低,這種標的也要避免購買。

條件2:買進價格是關鍵

持有股票填息與否,該在意的不是新聞定義的填息,而是個人「持有均價」的填息與否,也就是大俠武林所說的「個人式填息」。

一般新聞關注某某個股填息與否,看的是除息前一天的收盤價,且價格多半是一年之中的相對高點。但我們又不可能傻到所有持股都在那天買,因此在意官方說法的填息與否,並無意義。我們該關注的重點是,除息後的價格有沒有漲回自己的「持有均價」。當股票市價「等於」或「高於」自己的買入成本,那些匯入帳戶的股利,便真正屬於我們。所以我們持有股票的「均價越低」,個人式填息就越快完成。像小車持有的兆豐金均價28.18元、合庫金均價20.02元,根本不必等除息就已經填息,自然不用煩惱填息與否,只須專心累積張數即可。

因此即便是好標的,買進價格不能完全不管,以2022年金融股價格瘋漲為例,原本持有均價低的朋友,就算在高點買進,能撼動均價的程度也有限;不過,若是一張都沒買過的超級新手,就要慎選入手時機,以免持有太多均價過高的股票,除息後填息壓力大,便真的成為左手換右手的韭菜了。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的《給存股族的ETF實驗筆記:從金融股、高股息ETF出發,以錢養錢,晉升買房族的完整分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不要踮著腳尖把所有的愛都給別人,幸福,就是豐富自己變的更閃亮,要為下個日常儲備隨時再戰的正能量!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企業家父母陸續移轉財產,億元小開想簽婚前協議,女友爆氣心寒:先有「財務秩序」再談愛?
下一篇
90歲黃媽媽的30坪土地傳承,繼承、贈與、買賣...哪種最省稅?小心多繳270萬「後續出售稅更高」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