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年領36萬股息,算是財富自由嗎?台股達人揭「最務實的三個退休財務規劃」

提要

36萬似乎就不敷使用了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745字

專欄作家 存股方程式

接續前一篇文章內容。版友問,削減欲望之後,年領股利36萬做為生活費或許夠用,但如果有突發狀況,例如醫療支出,36萬似乎就不敷使用了?!

版主談財務規劃時,雖然著重存股、投資,但老粉們都知道,版主並不支持將所有的資金全數投入存股。

退休後的財務規劃應分為三部分,缺一不可:

1. 緊急預備金。

緊急預備金當然是愈多愈好,至少要準備1~2年的生活費,台幣現金定存即可,除非發生重大緊急事件,否則盡量不要動用緊急預備金。

2. 現金流。

一般中產階級努力個20~30年,應可以達成年領股利36萬,若是搭配勞保勞退或公保退撫(假設政府退休基金沒有破產),保守估計,每年的現金流應可以達到50萬以上,再適度減少欲望,基本生活應該是不成問題。

3. 適度的醫療險。

退休後的生活,最怕突如其來的重病,醫療費用少則幾十萬、多則數百萬,也許一場重病就花光辛苦30年的存股成果,因此適度地醫療險絕不能少。

版主有幾位同事不幸罹癌(肺腺癌、乳癌),醫療費用非常驚人,其中一位病程進入第三期,該同事說,療程已花費兩百多萬,但幸好年輕時有買防癌險,費用全數由保險公司負擔,因此沒有造成財務上的負擔。

退休後最難預測、最難估算的,大概就是醫療費用問題。因此,每當有剛出社會的版友問該如何投資時,版主總是回答,趁著年輕保費便宜,先買一些醫療險吧,投資真的不用急!如果已進入中年,或許可以再檢視醫療險保障是否充分。

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就是緊急的時候才能動用,例如當年度股利大幅度減少、醫療支出...等,不可做為買股資金或其他生活費用。使用掉的緊急預備金,事後應想辦法補齊,以應付下一次的緊急狀況。

緊急預備金、現金流、適度醫療險,三者齊備,然後克制自己的物質欲望,相信離開職場後的生活必定是既快樂又有尊嚴!

本文由存股方程式授權刊載,原文請點此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存股方程式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他曾是清潔公司員工,25歲不上班存300萬!靠儘量不做這5件事
下一篇
只有一個情況,今年買美債才有利可圖!搞懂ETF最熱3大話題 打敗99%的散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