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成立臉書粉絲團「股市全威陳威良」,分享正確的投資觀念與實用的投資技巧,以「反群眾心理、順市場趨勢」的投資哲學,長期擊敗大盤與法人!
矽晶圓族群在股價跌深之後,終於迎來低檔翻轉契機,人氣重新聚集之後,有沒有機會展開報復性反彈呢?可以由幾個方向來看看。
在股票市場裡總是有許多基本面、籌碼面等利空消息充斥,屢屢讓小股民心頭一顫,對於股價後勢感到憂心忡忡,這是因為多數投資人只習慣作多,陷於「股價上漲才能獲利」的慣性思考。
今年才剛過完一季,竟然竄出四隻黑天鵝突襲,那麼跌破年線的台股,會不會有翻空的疑慮呢?
雲端、大數據、5G、AI等,全是ABF的主要應用領域,因此ABF載板需求大爆發,法人甚至預估本波供應短缺將持續至2025年之後。
又到了董事會宣布股利政策的旺季,每年此時高殖利率股必成為最吸睛的焦點題材。但市場對高股息多存有迷思,普遍認為高股息是因為高獲利、高EPS(每股盈餘),事實上卻不一定。
每當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外資為了增持現金、因應海外投資人贖回,台積電一定首當其衝被外資大量提款,才會讓散戶摸不著頭緒:「怎麼外資老是言行不一,嘴巴看好卻拚命賣超?」
台股金融指數大漲創下24年又5個月新高,隨著法人買盤湧入、高股息殖利率利多發酵,尤其受惠即將開啟的升息趨勢,預料金融股有望往歷史高點邁進。
2021年台股累計上漲3,486點,是連續第三年漲幅超過2成,儘管有如此強勁的多頭行情,操作情形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近年台股當沖交易盛行,也許是因為擔心高檔修正風險而不敢留倉,也可能是現股當沖交易稅減半的誘因,不過沖來沖去後,究竟實際損益如何呢?
原物料產業在2021年前3季受惠供給吃緊、後疫情時代補庫存需求暢旺,而呈現強勁漲勢。不過,第4季起雜音逐漸顯現,部份商品行情出現高點反轉態勢。展望2022年,各產業普遍將面臨「高基期」,惟2021年獲利創下新高的公司不在少數,若2022年營運能維持高檔,搭配高殖利率題材,仍有續旺再漲動能。
15家金控今年獲利動能強勁,累計前11月大賺5,579億元突破歷史新高,年成長達57%。隨著全年獲利大致底定,若以近3年金控現金股利配發率48%至50%計算,推估2022年現金股利可望超過2,500億元,將打破史上配發紀錄。讓長期存金融股的投資人,吃下一顆定心丸。
上市櫃公司多,個股的走勢與位階天差地遠,的確有些好公司投資潛力未被注意到;不過,另一方面也必須審視公司買回庫藏股的動機,以及宣告庫藏股之後,股價後續實際表現。
今年上市公司前三季累計稅後淨利突破3兆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主要受惠於面板、航運、鋼鐵、金融等類股均繳出空前的獲利佳績,對照相關個股的股價卻由高點明顯修正,該如何客觀評估目前價值呢?
台股通常在年底之前,市場焦點開始轉移到未來展望,順理成章啟動作夢行情,而如影相隨的就是軋空行情,短線漲多、本益比攀高的個股,會誘使看壞者逢高布局空單。由於融券一直要到隔年大約4月、也就是召開股東會前60天,才會面臨強制回補,所以第4季往往空單特別活躍。
近期大盤融資維持率一度下探151%的今年新低,顯示回檔災情慘烈,最主要是上市櫃公司破底家數愈來愈多,以10日、20日以及60日均線而言,呈現多頭排列格局的僅占整體家數的13%,大約200多家,所以選股難度愈來愈高。
Apple新機發表會落幕,然而股價不漲反跌,似乎每次發表會後,不論果粉還是投資人,總是嘆息多於驚喜。其實這應該是因為新機的規格、功能,早就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等真正看到新產品時自然不會感到興奮,而Apple的股價也已領先大漲創新高,短線利多出盡也屬合情合理。
近期台股反彈了1千多點,但成交量大約只剩下高峰時的一半,可能有大半原因是散戶先前碰到7月中的下殺,已經慘賠套牢而無力再戰。統計這波由16,248點起漲的行情,大盤指數漲了8.5%,漲幅超過大盤的個股共有292檔,但也有484檔個股逆勢下跌,選對股績效上天堂,抱錯股傷心住套房。
近期台股反彈了1千多點,但成交量大約只剩下高峰時的一半,可能有大半原因是散戶先前碰到7月中的下殺,已經慘賠套牢而無力再戰。統計這波由16,248點起漲的行情,大盤指數漲了8.5%,漲幅超過大盤的個股共
台股指數由歷史最高點18,034點,一口氣回檔了1,786點,下跌過程中甚至出現罕見的K線9連黑走勢,中長期均線接連守不住,成交量也由高峰時單日7,828億元天量,萎縮到大約僅剩二分之一,挫低後的台股可以危機入市、擇優撿便宜?還是應該居高思危、小心進入空頭格局?
電子與傳產類股指數都已創下歷史新高,而金融類股指數的歷史高點為1,920點,目前距離歷史高點還差了25%,具備落後補漲空間;此外,整體金融股現在的股價淨值比正好是1倍,評價水準不僅低於大盤的2.1倍,相較過去十年高峰值約1.37倍,也顯得相對低估。所以隨著電子、傳產各類股幾乎都參與輪動了,多頭行情的最後一塊拼圖將是金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