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PISA評比經歷疫情 台日韓立陶宛列具韌性教育體系

本文共996字

中央社 記者陳至中台北5日電

PISA 2022結果今晚揭曉,這次評比期間經歷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對全球教育體系造成衝擊,只有台灣、日本、韓國及立陶宛被評比為「具備韌性」的教育體系。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跨國調查研究,評量15歲學生參與社會所需的關鍵知能,每3年評比1次,上一次是2018年。這次評比原訂是2021年,但因COVID-19疫情讓各國教育體系大亂,因此正式施測遞延到2022年。

教育部及台灣師範大學今天晚間公布PISA 2022結果,台灣學子在數學、閱讀、科學3項都有進步,其中數學更是在所有參與的國家中排名第3(進步2名);以往表現較差的閱讀,大幅進步到第5名(進步12名);科學進步到第4名(進步6名)。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蔡今中提到,疫情對世界各國的教育體系造成極大的衝擊,OECD國家的數學平均分數下降17分,閱讀下降11分,科學下降4分。在參與PISA的81國家中,只有台灣、日本、韓國及立陶宛被評比為「具有韌性」的教育體系。

蔡今中解釋,上述「具有韌性」的標準,是在數學(今年主測數學)表現、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程度、幸福感3項,都與OECD平均值相當或更高,且在2018年到2022年間,上述向度的表現都要呈現持平或進步趨勢。

蔡今中分析台灣之所以有好表現,可能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受到的疫情衝擊較小,停課時間也較短。

蔡今中在記者會上語帶哽咽地說,台灣全體教師快速因應疫情變化,推動遠距教學、數位學習,達成「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很感謝全體教育人員的辛勞,也感謝家長們在疫情期間的付出,以及學生的努力,作為研究團隊,看到今年PISA數據,真的非常感動。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長李政軒分析,經歷疫情的洗禮,越來越多學習是在手機、平板、電腦上完成。學生在數位化時代,面臨越來越多的「非連續性文本」,要同時看文字、圖片、表格,還要點連結查詢、比較各個網頁內容。這樣「多文本」的訓練,相當切合PISA的施測重點,尤其對閱讀項目的表現更有明顯影響。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彭富源說,台灣在疫情的催化下,成功導入數位學習模式,歸功於第一線教師的快速應對。他對未來台灣學子在PISA的表現感到樂觀,認為在108課綱的實施下,會持續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增進探究、實作能力,且切合真實生活,學子的表現還會再進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中共軍機過中線 最近時距北海岸約40公里
下一篇
勞動基金第1季獲利衝5,000億 有望寫同期新高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